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從2001年11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10年近40萬億元人民幣,世界排名由第6位躍升到了第2位;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從2001年5098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近3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
這十年,中國年均進口7500億美元的商品,相當于為貿易伙伴創造1400多萬個就業崗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累計匯出利潤2617億美元,年均增長30%;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為國外消費者帶來了巨大實惠,美國消費者過去10年節省開支6000多億美元,歐盟每個家庭每年可節省開支300歐元。
世界貿易組織曾三次審議中國貿易政策,對我國履行承諾、遵守規則給予高度評價。中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大使易小準評價說: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十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經濟發展最好、最快的十年,完成了向世界經貿大國的轉變。
信守承諾,履行義務
據財政部關稅司綜合處負責人介紹,自2002年1月1日起,我國逐年降低關稅稅率,至2010年1月1日,降稅承諾已經全部履行完畢。同時,為了適應依法行政、依法理財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形勢的需要,財政部對財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開展了四次全面清理工作,共清理文件8507件,其中,確定廢止和失效文件2708件,使財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與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相一致。以此為契機,我國財政法制建設的科學性和開放性全面推進。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將盡快啟動加入《政府采購協議》(GPA)談判。十年來,按照加入GPA的要求,大力推動政府采購立法工作,不斷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啟動加入GPA談判的條件逐步成熟。2007年12月28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中國加入《政府采購協議》申請書,標志著我國正式啟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采購協議》談判。
享受權利,維護權益
財政部關稅司綜合處負責人表示,十年來,我國始終把世界貿易組織作為參與全球經濟競爭與合作的基石,致力于維護和促進多邊貿易體制,同時主動順應世界潮流,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實現了多邊、區域、雙邊經貿合作機制互動發展,拓寬了互利合作的廣度、深度和維度。
在多哈回合談判中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多哈部長級會議上,各成員做出了啟動多哈回合談判的重要決定。十年來,我國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參加多哈回合談判,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并進入核心談判圈,在農業、非農和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等談判中堅決維護我國利益,廣泛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建設性貢獻。
我國自貿區建設從2001年開始起步,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實施自貿區戰略”。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國已與相關國家(地區)正式簽署并實施了11項自由貿易協定或區域優惠貿易安排,自貿區建設從開局走向蓬勃發展。在自貿區貨物貿易談判中,財政部發揮主導作用,務實、創造性地提出了適應不同自貿區特點的關稅減讓方案,積極穩妥地推進自貿區戰略,促進了區域經濟融合和經貿關系深入發展。同時,我國積極利用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框架提供的貿易救濟措施和爭端解決機制,保護國內產業的合法權益。十年間,從學習規則、熟悉規則到掌握規則、運用規則,我國逐漸成長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熟成員。十年間,我國共對41起原審反傾銷案件做出征收反傾銷稅及繼續征收反傾銷稅的決定,對17起復審案件做出調整反傾銷稅稅率的決定,案件涉及歐盟、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至我國的產品,范圍涵蓋化工、醫藥等八大類產品。自2009年起,我國開始發起反補貼調查。截至目前,共對3起反補貼調查案件作出征收反補貼稅的決定。
不僅如此,我國還充分運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妥善應對國外對我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捍衛我國企業的正當權益和產業重大利益。截至2011年9月30日,作為起訴方共發起8起爭端解決案件,作為應訴方共應對汽車零部件進口措施等23起爭端解決案件。搶抓機遇,成就輝煌
在履行降稅承諾的同時,不斷優化關稅結構,目前,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從“高稅率、窄稅基”向“低稅率、寬稅基”的轉變,形成了以資源性產品、零部件、制成品為順序,由低至高較合理的關稅結構。同時,根據宏觀調控的需要和商品特性,豐富征稅方式,有效增強了關稅調控的靈活性、及時性和有效性。稅則稅目設置也不斷走向科學化精細化。
關稅宏觀調控和公共財政職能得到加強。這位負責人表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開始實行有管理的貿易自由化。在嚴格履行關稅減讓承諾的基礎上,根據新階段新形勢下經濟發展和財政改革的要求,我國進出口稅收政策向加強宏觀調控和履行公共財政職能方向轉變。
開放水平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成績顯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全面享受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各項權利,獲得了穩定、透明、可預見、非歧視的多邊貿易機制保障,營造了更加開放的外部市場環境。同時,我國順應全球產業分工不斷深化的大趨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開放型經濟實現了迅猛發展。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