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統計數據尚未公布,但5月份我國CPI、PPI繼續“雙降”已成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而且,由于翹尾因素的存在,未來幾個月CPI和PPI可能仍然無法走出雙雙告負的局面。持續出現的“雙降”局面使通縮壓力懸念猶存,而大量的流動性注入到經濟中又使通脹預期快速迫近,中國經濟未來到底是防通縮還是抗通脹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近日,摩根大通分析員龔方雄稱,通貨緊縮對中國來說近期和中期都是更突出的風險;預計2009年全年CPI將下降0.5%,今年中國可能再進行兩次27個基點的降息,一次是在第二季度,另一次在第三季度;但預期中降息的幅度和時機有限,最近經濟走穩的跡象推遲了降息的來臨。與此同時,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卻發出警告,通脹危機近在眼前了。謝國忠表示,通脹來得比想象中要快。有人認為經濟低迷的時候不會發生通貨膨脹,這種邏輯是錯誤的。并非只有經濟過熱、供給跟不上需求才會導致通脹。上世紀70年代油價暴漲,導致發達國家在增長疲軟、失業率上升的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高企,陷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滯脹。
究竟是通脹,還是通縮,這個問題的確值得討論。從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在4萬億投資和寬松貨幣政策等一攬子刺激計劃的作用下,國內經濟回暖的跡象已經出現,但出口的艱難局面仍在延續,民間投資也并沒有快速跟上,經濟真正企穩尚需一些時日。而隨著前幾個月史無前例的信貸投放,通縮風險的擔憂在減少,而通脹的苗頭已開始顯現,不論是此前機構投資者對國開行浮息債的瘋狂搶購,還是近期原油、黃金等大宗商品的持續攀升和股市樓市的雙雙向好,都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安邦首席分析師陳功清楚地記得,在今年較早時候參加西山會議的時候,他曾警告要應對可能到來的通脹威脅。但當時的與會者,無論是著名經濟學家,還是其他一些專家,都把這番言論當成了外星人的話語。其實,陳功擔心的問題很簡單,要防止通脹發生的可能。在陳功看來,在全球和中國的貨幣政策都極為寬松的背景下,流動性泛濫,一旦經濟回暖的勢頭確立,中國完全具備發生通脹的條件。因此,要警惕通脹像碎紙機一樣吃掉中國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財富。
這種看法在當時遇到了各種反對意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意識到,衰退、產能過剩等等詞匯和通脹從未同時并存過,目前整個世界充斥著廉價貨幣的經濟刺激政策,而中國還存在著農產品和工業制品、勞動力的嚴重供求失衡,在此背景下,討論通脹問題似乎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經濟低迷之時不能討論通脹?這樣的觀點我們不能茍同。在我們看來,通縮與通脹是一個過程,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實際上在我們這個世界,從來在任何一場危機中都是有通脹就有通縮,中國經濟過去也一直經歷著通脹與通縮的輪回。通脹與通縮是反映購買力變化的貨幣現象,在討論通脹和通縮的同時,只要是將購買力棄置一旁,放棄價格與購買力的比較,都將無法全面地反映現實環境,當然也就會對通脹與通縮的判斷出現偏頗。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當前我國經濟雖然出現一些回暖跡象,但經濟整體形勢依然嚴峻。CPI和PPI降幅不斷收窄的局面表明,通縮的壓力在不斷減少,而近期大宗商品的“突然繁榮”和股市樓市的向好又意味著通脹風險正在趨增,值得高度關注。在我們看來,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是未來的關鍵,現在中國經濟如果恢復速度太快,不一定是好事,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從通縮到通脹可能會很快。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