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期待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調整,5月27日正式公布了調整結果。按照4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降低城市軌道交通、煤炭、機場及內河航運、鐵路、商品住房、郵政、信息產業、鉀肥等項目的資本金比例,同時適當提高屬于“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排放和資源型)項目的資本金比例。經過此次調整,電解鋁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上調為40%;鋼鐵、水泥項目則繼續分別維持40%和35%的高位。同時,煤炭、機場、港口、沿海及內河航運等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調低為30%。自1996年資本金比例制度建立以來,房地產項目的資本金比例首次調低。其中,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從2004年的35%調低至20%,恢復到1996年的水平。其他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
住宅地產項目資本金比例下降幅度之大遠遠超乎市場預期。這背后反映了什么?這說明政府已經下定決心啟動住宅消費以刺激經濟繁榮。因為房地產業牽扯到上下游將近50個相關行業,對經濟有巨大的拉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去年11月份至今的地產“小陽春”形勢說明,城市住宅需求還是非常旺盛。可以說,住宅房地產需求,壓根不需要刺激,其高房價反映出來的供需矛盾,本身已經成為社會重大問題。這就需要增多供給,然后這樣才能平抑房價,最終滿足廣大老百姓的需求,而且又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這一點,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中國經濟中已經得到印證。當時,中國經濟雖然進入通縮時代,但依然保持7%左右高速增長的奧秘,就在于貨幣化分房啟動房地產需求和投資。
那么降低住宅地產行業的資本金比例,就能起到增多城市住宅供給的作用嗎?回答是:不好說,這還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
因為降低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的政策,本質上是降低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之外的信用擴張政策。等同提高企業財務杠桿,有點類似于降低期貨投機中保證金比例的意思。這意味著,同樣多的資本條件下,住宅地產業要比其他行業貸到更多的款項。因此,社會資源就能更多配置到地產行業中去。
但這里面有問題。首先必須是由于住宅庫存出清完畢,旺盛的需求仍然存在,這樣才能導致住宅地產商全面開工,否則即使政府給政策,企業也因為悲觀預期而縮小投資。其次是住宅地產的主要原材料——土地供應依然是地方政府壟斷。目前雖然有龍頭住宅地產公司開始拿地、擴大投資的跡象,但就從整個行業來說,仍然是悲觀預期較多。因此,在未走出復蘇、房價大幅飆升之前,地產商估計還是小心翼翼為多,此番政策效果未必立即彰顯。其次,就算地產回暖、高房價再次刺激地產商加大投資以增多住宅供給,但房地產商財務杠桿增大得來的信貸資金,最終還是會流進地方財政的腰包。因為地方政府還會像以前那樣有意控制土地供應節奏,以牟取壟斷收益。房子不可能建在空中,土地供給不增多,錢就是再多,住宅供給還是有限。因此,政府讓資金流進房地產行業沒錯,但土地產權問題不解決,還是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那么,這錢還是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最終只能轉化為政府財政小金庫的額外收益。
根據國際經驗,一國城鎮化率突破28%之后,將進入加速階段,最后在70%附近才穩定下來。中國目前城鎮化率不過45%,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內,人口向城鎮集中的步伐不會慢下來,城鎮住宅需求小不了。中國城鎮化目前表現和歐盟國家一樣:都是以大城市為“點”向外的擴張,同時,農村地區人口和財富向城市群“片”的集中。這個過程,需要城市政府增多城市核心區和郊區的地鐵、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是郊區建設用地的供應。這就不僅需要燒錢,而且還需要土地產權的明晰以及土地市場的建設。從長期來看,后者更為重要!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提振地產業以滿足居民住宅需求,并且以此拉動中國經濟的思路是正確的。但光是引導信貸資金流入比例,顯然是不夠的,而且是危險的。在土地供應以及農村建設用地、宅基地流轉政策不配套的情況下,住宅地產業資本金比例降低的結果,很可能只是“地王”不斷刷新紀錄,但住宅供給依然不旺的局面。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