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始,以無錫尚德太陽能為代表的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企業,憑借中國強大的生產加工能力,迅速進軍歐美光伏市場并發展壯大。2005年12月,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資金4億美元之后,巨大的財富效應讓中國太陽能概念迅速升溫,其后兩年內阿特斯、賽維LDK、天威英利等10余家企業也先后登陸海外資本市場。而中國的各類中小型光伏加工企業更是遍地開花。2008年3月,記者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采訪時,副總經理龍國柱告訴記者,原材料多晶硅的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整個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
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國柱:“目前制約光伏產業快速的發展就是一個多晶硅的稀缺,很多國內這些太陽能電子廠家的生產設備,他們實際上處于閑置的狀態。”
多晶硅,作為太陽能產業發展所需的重要工業原料,中國2006年的總產量才只有87噸,與市場需求的缺口差上萬噸。如此緊缺的產品立刻遭到了下游太陽能光伏企業的哄搶,價格從原來的20美元/公斤飆升到了300美元/公斤。2008年3月,記者在河南洛陽中硅公司采訪時,正是多晶硅價格最高的時候,那時下游客戶如果沒有關系,要想買到一公斤的多晶硅都不可能。
就在多晶硅價格節節攀升的時候,2007年2月中國第一條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在四川新光硅業投產成功,第一年出產了230噸多晶硅,第二年就生產了810噸。四川新光的多晶硅同樣遭到了市場的瘋搶。總經理陳紹章告訴記者,他們僅僅用1年半的時間就全部收回了10多億的投資,這種造富速度在其他行業是不可想象的。又一個財富神話開始刺激中國的投資市場。于是,所有的資本都將瘋狂地撲向了這塊1年前還無人問津的金屬上面。
于是,“多晶硅”這三個字成了2008年投資者最熱門的詞匯。一個個多晶硅建設的洪亮口號在中國響起:賽維LDK在江西1.5萬噸多晶硅項目,大陸集團在內蒙古1.5萬噸多晶硅項目、通威集團在四川10000噸項目、中能在江蘇徐州10000噸多晶硅、愛信硅科技在云南10000噸項目、南玻集團在湖北5000噸多晶硅項目、江蘇陽光在寧夏4500噸項目……這些規劃的項目產能已經遠遠超出全球的需求。同時,多晶硅也成了許多上市公司眼中的“唐僧肉”,只要上市公司染指多晶硅項目,就能憑借新能源概念受到市場熱捧。一夜之間,“擁硅為王”成為業間名言,誰擁有了多晶硅,誰就能吸引到大量的投資進入。
造成多晶硅走俏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國光伏電池產量的大躍進,從2001年到2008年,7年增長近600倍,總量占全球的30%,原材料多晶硅的價格自然跟著一路上揚。但好景不長,因金融危機,歐洲國家紛紛取消太陽能補貼,國外訂單銳減,多晶硅價格從去年8月的每噸300萬元暴跌至現在的每噸55萬元,面對破滅的財富神話,匆忙上馬的多晶硅企業將如何生存?
很多專家指出,國內眾多多晶硅項目的無序上馬,實際上是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引進設備、技術的企業,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但是我們注意到,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地,中國數十個城市都在打造光伏產業園,很多地方甚至喊出了打造千億級光伏、多晶硅產業園的豪言壯語,除了逐利外,還有哪些因素參與吹大了多晶硅泡沫?
四川省樂山市由于是多晶硅的發源地,加上有鹽氯化工的配套,已經建成了4家多晶硅企業,形成了年產多晶硅4500噸的生產能力,年底樂電天威3000噸投產后,多晶硅產能近8000噸,穩居全國第一。從2007年3月開始,樂山市科技局局長郭捷代表市政府向國家科技部申請成立“國家硅材料基地”。盡管樂山最終獲得了科技部“國家硅材料開發與副產物利用產業化基地”的批文,然而郭捷沒想到,原本以為優勢明顯可以輕松獲得,卻遭遇到了其他城市的猛烈的競爭。
峨眉半導體材料廠副廠長丁國江:“我們都已經感覺出來好象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好象都變成了地方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比如說某省要發展什么什么,要做到多大,某地區要做到什么什么多大,這些項目投資那么大的資金,全都上地方了以后,可能就形成地方的一種叫地方與地方之間的這種無序的競爭。”
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紹章:“反正和我們到這來接觸過的很多地方官員,連多晶硅什么樣的他都不知道,他就是要做多晶硅,我認為是很多地方不具備這個條件,為啥,因為它沒有配套的,比如說氯堿,還有你后面的有機化合物這一塊,它沒有配套的,那么你這個副產物等等,這些怎么處理,還有你這個整個的就是比如排污的問題,污水處理問題,就是環保承載能力問題。”
樂山市經委副主任鄧貴銀:“從審批來講,首先它是屬于國家鼓勵類的產業發展,所以當然就容易一些,只要你符合生產條件,從你的技術標準、投資規模,以及對整個工藝技術類、工藝的控制,以及對最終環境保護的處理,只要符合條件,都能夠批準對象。”
同時,各地政府又在為地方經濟產業升級絞盡腦汁,因此對于上馬多晶硅這樣的新能源產業,都會不予余力的支持。然而更吸引地方政府的還有投資多晶硅對地方GDP的拉動,這樣不可避免帶來重復建設。在離樂山市只有60公里的眉山市,仍然上馬了規劃產能6000噸的瑞能多晶硅公司,并準備打造“西部多晶硅高地”。緊鄰眉山的成都新津市,一個3000噸的多晶硅項目下半年就要投產。四川瑞能多晶硅有限公司董事董鄉君告訴記者,當初是因為眉山市政府用低電價的優勢吸引他們在這里投資,一期投資24億。然而這里并沒有其他化工產業配套,多余的副產物還得運到樂山處理。回憶起當初公司的手續全部都由政府很方便地辦到了,董鄉君感覺當地政府要上馬多晶硅的積極性,比企業和投資著上多晶硅積極性還要高。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經濟技術管理部主任魯瑾:“加快這個行業的準入制度,包括像準入的標準,像環保、能耗,還有相關的制定,一個行業的規范,這樣就說是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來說,可能更有序一些,以免就說是重復的建設,跟惡性的競爭吧。”
專家預測,國外廠商的技術與成本優勢,使得多晶硅價格仍有繼續下探的空間,加上國內很多項目都是近一兩年蜂擁上馬,產能將逐步釋放,競爭會更慘烈。國內多晶硅企業進退兩難,千億投資至少一半可能會打“水漂”,目前的50多家企業中,最后能存活的也就3家至7家。
面對遍地開花的多晶硅和光伏產業園,如果真如以上預測,不知道各地將如何面對?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具有巨大潛力的項目,應當加強引導,給與政策上的扶持,但是多晶硅并非如此,目前多晶硅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國外幾家大的企業手中,在整個產業鏈中,國內企業扮演的依然僅僅是一個賺取“加工費”的角色,很多地方甚至在連多晶硅是什么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就貿然上馬“千億級光伏產業園”,顯然不僅僅是哪個企業的投資沖動。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應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值得深思。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