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在招商引資政策中的“超國民待遇”可能就要終結了。《經濟參考報》報道,即將公布的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顯示,我國引資政策將進一步“去身份化”,即不再根據外資身份給予優惠政策,而是強調引資“三認同”原則,即產業認同、區域認同和項目認同。
據悉,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產業指導目錄已經完成了征求公眾意見的階段,共收到有關商會企業、行業組織提出的260條修改意見,涉及產業目錄欄目116個。產業目錄大體分為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除此之外為允許類。目前《目錄》即將報請國務院審批。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希望能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公布。商務部政研室披露,在“產業認同”方面,年內即將出臺的新修訂《目錄》主要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同時嚴格限制高投資、高消耗、低效率的項目,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結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潤核算中心等功能性、總部性的機構,鼓勵中外企業加強研發合作。在“區域認同”方面,目前中國已經開始補充修訂中西部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增加勞動密集型項目的條目,鼓勵外商在中西部地區發展符合環保要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符合條件的西部地區內外資企業繼續實行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對東部地區外企向中西部轉移加大政策開放和技術資金配套的支持力度。而在“項目認同”方面,有關專家認為,技術先進的大型項目將更受引資政策青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給予外資“超國民待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等負面影響,而假三資企業更是讓中國很受傷,隨著各種資本的增加和產業升級轉型要求,各地對產業資本的挑剔性實際也已經在改變,這意味著中國的引資政策面臨重大方向性的調整。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