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的宏觀調控政策應該如何調整?目前在國內仍然爭論頗大,而國內外經濟放緩的勢頭,更加劇了市場對宏觀政策調整的預期。
支持放松的一方認為,政策過緊已經影響到實體經濟。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25日表示,“與數月前相比,全球增長前景顯著趨弱,我們將中國2011及2012年GDP增速預測分別進行下調,政府最早將于2011年末對政策進行放松,同時預計未來18個月里至多有一次加息。”而最堅定的支持者應該是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他認為,8月初以來,美股連續暴跌,是美國進入新一輪次債危機的警示信號,危機的規模會比上次大,新的危機正在逼近中國,不論從哪個方面講,中國自去年以來的貨幣緊縮過程應該結束了。
但反對放松的一方同樣言辭堅定。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8月25日指出,下一步將毫不放松加強價格管理,促進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他還稱,中國價格總水平仍可能高位運行,全球流動性寬松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輸入性通脹影響沒有明顯減弱;國內生產成本上漲壓力依然存在,資源要素價格矛盾比較突出。
事實上,對于上述爭議,在7月21日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已經給出了基調。他當時指出,堅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密切觀察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的走勢。溫家寶總理也指出,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
雖然在8月25日,央行公開市場發行30億元3個月央票,較上周的70億元減少40億元,利率同上期持平于3.1618%;但同時公開市場中央票和正回購品種利率維持不變,使加息變得撲朔迷離。不過,央行不加息并不代表貨幣緊縮有所緩和。26日,央行將銀行保證金存款納入準備金上繳范圍,并規定,銀行保證金存款將分類、分步納入準備金繳納基數。其中四大行、交行和郵儲自9月5日開始分三期實施,覆蓋面依次為20%、60%、100%,11月5日實施全覆蓋;其他銀行自9月15日開始分6期實施,到明年2月14日完成全覆蓋,覆蓋面依次為15%、30%、45%、60%、80%、100%。經初步測算,此舉相當于未來6個月繳存準備金約在9000億元,相當于提高傳統準備金率130BP,各時間點(每月11日左右)繳納金額依次為1520億元、3590億元、830億元、830億元和2210億元。此外,尚有消息稱,央行上周已對部分過度以擴張承兌匯票以吸納存款和逃避準備金要求的中型銀行采取懲罰性措施。
有市場人士質疑,此舉力度過猛,可能超過銀行體系可承受能力。但在我們看來,這恰恰是緊縮貨幣政策基調未變的最新證據。
雖然很多分析人士認為8月CPI漲幅很可能低于上月的6.5%,但新漲價因素依然在不斷涌現,同時對CPI形成較大影響的豬肉價格預計仍未見好轉,商務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15日-21日當周,全國豬肉批發價格較前周上漲了0.1%。而即使豬肉價格被有效壓制,但隨之而來的雞蛋、水產品等一茬接一茬的補漲,仍然會令CPI難以有效回落。換言之,通脹仍然是對下半年經濟的最大威脅。
此外,樓市依然未有效“退燒”。7月份70個大中城市環比上升39個,同比漲幅4.5%,較上月4.4%略有上升,僅三亞出現下降,跌幅1.1%。而且在二三線城市限購風聲持續不斷的情況下,部分資金開始向更底層的縣域地區轉移,也顯示市場投資資金仍然彈藥充裕。再加上外圍經濟體,尤其是歐美風聲鶴唳,雖然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最新講話中未提QE3,但市場并未徹底解除擔憂,這也對中國的宏調走向形成潛在制約。
對于反對人士的擔憂,匯豐8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給出了較為樂觀的估計,達到49.8,較7月份有了小幅回升,這可能預示著未來1-2個季度經濟很可能觸底反彈。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從一個月前中央高層的宏觀定調,到現在央行推出相當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3次的政策調整,基本上粉碎了放松緊縮的預期,同時也顯示,抑制通脹已經成為下半年難以動搖的首要政策目標。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