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尋求平衡,不僅是中央頭疼的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更牽扯著廣大地方政府的神經。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最近表示,高耗能行業在2002-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高潮中已經投資過度,目前全球產能利用率不高,多數跨國公司和私營企業都沒有在這些產業中擴張產能規模的大計劃,全球產業投資熱點集中在資源類上游行業和新興戰略性產業兩個方面。但我國有些地方政府在后危機時代仍然熱心于傳統重化工業領域招商。現實情況也確實如范劍平所描述的那樣,一位縣委書記曾說過,“對縣市領導來說,百姓要就業,干部要工資,必須首先抓好兩件事,一是招商引資,二是財政增收。我的籃子里本來沒有菜,挖到籃子里就是菜,搞結構調整那還不是我們的優先選項。”這種思想是有代表性的,像云南昭通市長王敏正在一次論壇上表示,“我們的昭通包括到貴州的畢節,很多鄉村還沒有通路,這需要多少鋼筋水泥?中央應該在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當中,大力的傾斜,把這些基礎設施建起來,我們的空間依然巨大。”不過,中國投資領域的問題,由于有巨大的慣性,短期內難以改變的確是事實;但這種轉變是大勢所趨,中央也下了決心,不惜以經濟減速作為代價,所以地方政府對于結構調整以及今后將發生的投資調整,必須要有足夠前瞻性的認識,早規劃早受益,躲是躲不過去的。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