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大幅走低至6.7802,與上一交易日的6.7718相差將近100個基點。這也直接導致市場上的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在當天一度大幅走低至6.78,但隨后即期匯率有所反彈,收盤時已經穩定在6.7750下方。
在6月19日中國貨幣管理當局宣布重啟匯改,承諾增大人民幣匯率彈性之后,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升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也在7月12日創下匯改重啟之后的新高6.7718,至此,人民幣兌美元在重啟匯改之后已經升值千分之八左右。而7月13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大幅走低,表明人民幣匯率增大彈性并不意味著單邊升值,人民幣匯率向下調整的幅度也會放大。
人民幣匯率上下波動幅度加大之后,已經帶動了相關外匯交易量的上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研究部的一位負責人在7月12日告訴本報記者,中國重啟匯改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之后,人民幣相關的外匯交易量已經“表現出上升趨勢”。他還說,他相信相關外匯交易量“在未來還將持續放大”。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是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直屬事業單位,自2006年起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以及銀行柜臺交易匯率的中間價。
7月12日, 在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內的一場有關人民幣匯率的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斌表示:人民幣匯率如果在短期內大幅度升值,雖然有利于中國調整經濟發展的結構失衡,但是會對出口部門造成較大沖擊。
在由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辦的這次研討會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研究部汪賢星指出:中國當前的貿易順差增長率受到5個月之前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影響。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最近針對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啟動)到2010年4月之間的人民幣匯率和中國外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每增長1%,將會導致5個月之后的貿易順差增長率下降1.4%。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這一研究結論,確認了人民幣升值與貿易順差之間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負相關。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最近也表示,匯率大幅度波動對一國經濟有害。
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潘英麗教授在12日的論壇上指出,在中國增大人民幣匯率彈性之后,美國可能在不斷增持人民幣資產的過程中,通過市場力量來導致人民幣升值。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