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已在其年中工作會中將防通脹列入工作目標。
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7月19日與20日,2009年中國央行年中工作會在吉林長春召開,研究部署下半年重點工作,會議提出繼續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既要保經濟增長,又要防通貨膨脹。
央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稱,當前需要擔心的絕不是通縮,而是通脹。
央行于會議結束次日發行150億元1年期央票,引導利率升至1.6467%。
為防止大規模信貸投放造成的流動性過剩,近一個月,央行已經通過提升正回購和央票利率、發行定向央票、要求銀行上報月末信貸數據等方式,向市場釋放貨幣政策微調的信號。
今年上半年,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7.37萬億元,為去年同期的2.3倍。同時,股市和房市價格也大幅回漲。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楊青麗表示:“這是央行和商業銀行的博弈。如果商業銀行在這種調控下放緩了信貸投放,央行這些調控手段就足夠了;如果下半年信貸收不住,央行就需要更嚴厲的手段。”
7月21日,央行打破只在周四發行央票的常規,在周二發行150億元1年期央票,利率上升5.17個基點;同時進行150億元28天期正回購,利率上升4個基點至1.09%。
楊青麗認為,現在央行的調控之意已經很明確了,7月信貸數據出來后,就可看看調控結果如何。
楊青麗分析,上半年銀行大規模放貸后,基本完成了年度指標,下半年信貸增速可能會下降,這也是銀行為下一年考核指標留些余地的現實考慮。
事實上,6月中旬,建行就因為看到“兄弟行”新增貸款沖高的雷霆之勢,緊急關閉了該行的信貸審批系統幾日,以防止分支機構“競相沖高”。
在7月15日、16日舉行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包括央行在內的多部委人士也表示了對經濟調整不到位、未來可能出現通脹的擔憂。委員們認為,要嚴格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防止貨幣信貸超常規增長可能引發的通脹風險和金融風險。
瑞信的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認為,中國的通脹壓力會比其他國家來得更早,來得更強。主要因為:在其他國家信貸緊縮的時候,中國的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大規模向企業借錢;在全球其他國家經濟尚低迷的時候,中國經濟提前出現復蘇跡象。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也表示,預計四季度(可能是11月)會看到CPI由負轉正,因為目前同比下降很大部分是因為翹尾因素,而相鄰月份的同比下降速度在縮小,中國將來通脹很可能由食品價格推動。他解釋說,上半年M2增長28.5%,而同期名義GDP僅增長3.8%,雙方之差達到創歷史記錄的24.7個百分點,這是過去罕見的,如此勢必造成市場的通脹預期。
本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