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石墨與石墨烯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兩者的處境完全不一樣。現在市場上的石墨多得賣不完,工廠也開開停停,不少石墨礦山只開了一個小窩,種種跡象表明:石墨并不稀缺。
石墨的確不稀缺。現在已經探明儲量就夠用很長時間。全世界石墨年產量在170萬噸左右,如果按照這個需求量,僅鶴崗蘿北云山一個礦,就可以供全世界37年使用。
從雞西到鶴崗,黑龍江許多縣市都發現有石墨分布,有家水泥廠建廠時就挖出石墨礦。既然并不稀缺,政府就沒必要下大力氣進行石墨勘探。而全世界石墨資源也都沒有進行充分勘察,因為來自中國的價格競爭,許多石墨生產廠家自1993年以來相繼停產或關閉,其中澳大利亞的Uley石墨礦1996年關閉,位于莫桑比克的Graphites de An cuabe Ltda公司1999年末關閉,烏克蘭的兩個石墨礦2006年宣布暫時關閉。其他關閉的還有瑞典、馬達加斯加和墨西哥的石墨礦。
這跟稀土有點相似,其實全世界很多地區都有稀土分布,但是其開采成本遠較中國高,不少就關閉了。稀土價格上漲讓全球不少礦上躍躍欲試,宣布恢復生產。
石墨也一樣,因為2011年價格猛漲,巴西鱗片石墨產量超過10萬噸,而印度結束從中國進口石墨,韓國也開始在朝鮮大規模開挖石墨礦。經過一輪上漲資源利用率也在提高,以前在石墨資源富集的蘿北其尾礦的品味還有3%~4%,比一些采選企業原材料品位還高,不過現在也已經控制在2%以下。
成本當然重要,不僅決定了石墨產業的全球格局,也決定了兩種天然石墨的優勢變化。天然石墨分為鱗片石墨和土狀石墨兩種。鱗片石墨含在石頭中,但將其取出并提純的技術并不難,而且純度很容易達到90%以上。土狀石墨往往和煤炭伴生在一起,盡管土狀石墨含量60%以上,但是很難提高純度,近年來,土狀石墨的提純技術有了革新,土狀石墨價格才有所上漲。
石墨也可以人工合成,但是人工合成成本較高,現在鱗片石墨礦石60元/噸,提純之后賣到3000元/噸左右,這也是成本價,就是這種成本價讓中國石墨暢銷全球。
如果因為石墨并不稀缺,利潤不高而小看石墨行業,可能會對這個行業產生誤判。
石墨的潛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石墨烯,另一方面是動力電池。
目前石墨烯制備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生長法,另一種是剝離法。生長法是在金屬表面用化工方式長出石墨烯來,所產石墨烯面積大而且規則,但是成本高昂,現在使用在中央處理器、液晶屏上的石墨烯,基本上是用生長法。剝離法就是將天然石墨分離,這種方法現在還無法生產出大片規則的石墨烯,但是成本較低。
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可以用化工法生產的石墨烯進行各種實驗,可是真的要進行規模應用,還得將希望寄托在石墨這種基礎材料上,石墨烯能夠降低成本,主要靠石墨。而只有成本便宜,才可以走向民間。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豐富的石墨資源,石墨烯才顯得更有價值。
關于動力電池,更是行業人士論述石墨前景的主要理由:一塊手機電池需要幾克石墨,一個汽車動力電池需要40公斤。美國特斯拉掀起一股電動車熱潮,有望推進新能源汽車進程,而市場只熱衷炒作鋰,其實石墨用量也將爆發性增長。
盡管石墨烯還只是概念,但科學家們已經在預言21世紀是碳的世紀,假以時日石墨烯大規模應用,并充斥我們的生活,那么屆時石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將會因為下游使用而稀缺。所以對石墨進行保護性開采,進行提前規劃利用依然有必要。
中歐光伏雙反大戰讓很多人認識了光伏,其實光伏離我們并不遠。北京家庭光伏發電第一人任凱就利用家里的太陽能面板半年發電1200度,賣給國家電網應得480元。“估計一時半會兒是拿不到了”,任凱拿著并網電費結算單,有點落寞。就在7月15日,國務院發文支持家庭使用光伏發電,并要求完善電價和補貼政策。而遭遇賣電窘境的任凱抱怨道,“好政策還懸空在離地面一公里。”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今年41歲的任凱原先供職于一家光伏原材料公司,2011年突發奇想在家開始嘗試太陽能發電。這個想法使得任凱位于順義區北小營鎮一片聯排別墅區內的房子顯得格外醒目。這幢三層的聯排別墅,南面陽臺的玻璃外墻上和屋頂上布滿了太陽能薄膜和多晶硅電池。太陽能電池面板共有12塊,并網總容量是3060瓦。
一年之后的2012年9月,《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出臺使得任凱發現,除了發電自用,還可以賣電給國家。10月,國家電網向社會發布了《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承諾對分布式光伏“支持、歡迎、服務”。任凱立即著手改造自家的發電系統,除了光伏面板,還加裝了并網逆變器、控制裝置。這樣一來,光伏面板將太陽能轉化為直流電能之后,通過并網逆變器將直流電能轉化為與電網同頻同相的交流電,就能實現向國家電網“輸電”。
在改造完自己的發電系統之后,任凱于2012年11月向國家電網提交了并網“賣電”申請。而國家電網也在今年1月份派人到任凱家里安裝了一塊特殊的并網電表。通過這塊電表,任凱可以實時查看家里的“微型”太陽能發電站向國家賣了多少度電。而為了結算方便,任凱決定自家發的電全部并網上傳到國家電網,不留下自用。任凱也成為北京首個分布式光伏并網發電的居民用戶。“我家并網的時候,來了很多媒體,新華社、人民日報都發了報道”,并網當天,任凱很興奮,還發了微博說“國家電網很給力”。但是很快他發現,家庭分布式光伏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
30年才能回本的生意
按照發改委此前的規定,分布式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的電價補貼是1塊錢一度電,但是任凱咨詢了發改委和國家電網之后發現,只有經過發改委核準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才能享受1塊錢一度的并網電價。而任凱家里發的電只能按照北京地區脫硫煤電價的4毛錢一度賣給國家電網。
任凱說,自己家的整套發電系統花費大概在3萬元左右,按照設計能力,每天能發電10度左右,全部并網上傳的話,按照1塊錢一度算,大概8—10年就能夠收回成本。但是按照4毛錢一度算,收回成本大概要18—20年。更令人絕望的是,由于日照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這半年來每天平均只能發電六七度,這樣下去收回成本要超過30年,而整套光伏發電系統的壽命只有25年。“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說,肯定是虧損的”,任凱說4毛一度的并網收購價格還抵不過4毛8一度的普通電價,這意味著即使自己發電留著用也是不劃算的。
為了能賣1塊錢一度,任凱曾準備去北京發改委申請項目核準,但是得到的回復是,核準需要交由具備甲級資質的工程咨詢機構編制的項目申請報告,以及城市規劃、環境評價、土地審批等相關報告。而一份甲級資質的項目申請報告大約需要花費20萬元,“我算過,整個核準流程走下來,大概要50萬元”,任凱說自己很無語。
目前自然人項目是否審批以及享受1塊錢一度的電價補貼仍無相關文件支持。不過有業內人士透露,國家正在制定相關政策,未來家庭分布式光伏電站達到電網并網要求后只需要到能源主管部門進行備案即可享受相應補貼。而本周的最新消息是,國家將為5MW(兆瓦)以下的小型分布式光伏電站提供每度電0.47元的額外補貼。這樣的話,加上目前4毛錢的并網電價,任凱的每度電也能賣到將近1塊錢。
賣電陷入政策死循環
不過現在任凱最著急的不是提高并網電價,而是怎么能拿到賣電的錢。按照之前與國家電網簽訂的賣電協議,任凱拿著半年并網電費結算單去順義電力公司拿錢,但是順義電力公司要求任凱提供增值稅發票。“當時我就傻眼了,我家又不是企業,怎么開得出增值稅發票?”后來順義電力公司降低難度只要求提供普通發票,任凱只得去順義國稅局開普通發票。但是國稅局的答復是,分布式光伏并網賣電是長期行為,不屬于偶然所得,必須去工商局注冊一個公司或者個體戶,并且經營的范圍需含售電業務,有供電資質。任凱又去了工商局咨詢,結果發現由于發電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國家管控行業,普通公司或者個體戶的經營范圍肯定不能夠涵蓋供電售電的業務。
任凱說自己算是遇到了一個無解的政策死循環,“國家鼓勵包括家庭在內的組織單位發展分布式光伏,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政策都非常好,但是還沒有真正落地,具體執行層面的政策措施還沒有捋順。”不過任凱說自己能夠理解,而且認為自己的行為已經推動北京地區的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向前走了好幾步,“北京好多企業、學校建設了分布式屋頂光伏項目,現在都還沒有實現并網,而家庭光伏已經推進到賣電結算這一步了。”
家庭光伏發電前景不明朗
本周一,北京電力公司透露,截至7月24日,累計受理光伏分布式電源并網申請71戶,累計報裝總容量43657.42千瓦。其中,像任凱一樣的個人報裝項目19項,單位報裝項目10項,以及金太陽工程等42項。而北京61所學校的屋頂光伏項目將于9月份完成并網,然后實現出售富余電量。
碰了幾次壁任凱對自己發電賣電的嘗試有點意興闌珊,“倒也談不上后悔,只是覺得意義大過實效”。
目前,除了北京之外,上海、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紛紛有人在自家開建分布式光伏發電,任凱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時,都覺得有點像行為藝術,只是為圖個新鮮。任凱說自己看了從2005年以來所有關于光伏行業的政策文件,“都是支持的,摞起來有半人高”,仔細讀了之后才理解,國家鼓勵扶持的先是工業園區、企業、學校等大面積的分布式光伏項目,然后才是社區、家庭,“畢竟像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要在家里安裝光伏面板,空間也有限”。任凱現在干脆成立了一家叫做慧能電力的公司,主要是幫助客戶設計、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我的切身感受是,家庭分布式光伏前景不大,形同雞肋。”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