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正式運行,這個囊括了四大礦石公司和國內多家鋼企和貿易商的平臺,在成立之初便承擔了各方的厚望。
但是,淡水河谷、力拓等四大礦石公司均未確定將拿出多少鐵礦石投入到這個平臺當中,這為平臺未來的發展添加了許多不確定性。
一直以來,普氏指數一直主導著國際鐵礦石價格的走勢,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所生成的價格能否制衡普氏指數成為國際鐵礦石的主導價格,仍令人質疑。
對此,中國五礦進出口商會會長徐旭表示:"平臺的運行主要是為了發現價格,使得價格變得更透明,避免暗箱操作所帶來的弊端,如今這個平臺已經囊括了四大礦石公司和國內多家鋼企和貿易商,在如此強大陣容的影響下,平臺所生成的價格必定成為主導價格。"
實際上,撇開參與陣容來看,平臺運行的成交量或許才是至關重要的考察指標。在平臺的運行首日,記者從北礦所的交易大屏幕上看到,當日共成交3筆,成交量為24.2萬噸。
徐旭認為,按24.2萬噸的成交量看,平臺一年的成交量應該能達到5000萬噸左右。并稱希望這個平臺的交易量最低能達到5000萬噸,最高能達到1億噸。
但首日的熱鬧過后頗顯冷清,在平臺運行后的第2天,便出現了"零成交"的慘狀,這一天的申報信息也僅僅只有9條。及至平臺運行的第3天,雖然申報信息增加到了15條,但是,也只成交了1筆,成交量為17.28萬噸。
對這個行業來說,大家心知肚明的是,要看這個平臺以后的成交量,關鍵因素還是在四大礦山準備投放多少現貨進行交易上。但面對這個"年輕"的平臺,四大礦山又一次選擇了"靜觀其變"。
5月9日,淡水河谷中國區總裁麥禮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淡水河谷一直對中國鋼鐵業發展有信心,主要是因為中國目前仍在高速發展當中,我們預測到,中國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也將會增加,這樣更會刺激到中國的鋼鐵市場,而這個平臺也剛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
雖然,麥禮仕非常看好中國市場,但當記者問到淡水河谷預計對這個平臺的投放量時,他卻表示目前并不能確定,似乎顯得并無誠意。而當記者隨后詢問力拓、必和必拓、FMG3家礦山時,得到的答案均是對投放量目前并不確定,頗有跟風嫌疑。
麥禮仕坦言,目前淡水河谷主要做的是長協生意,而現貨也只是來源于額外的產量和長協到期后客戶沒有意愿續簽合同而留下的產品,在考慮投放多少現貨之前,首先要緊著長協礦的供應。
面對礦山的沉默,國內鋼企對平臺的交易量的預期也引發關注。鞍鋼集團(微博國際經濟貿易公司總經理李達光稱,"現貨平臺將占鞍鋼鐵礦石交易量的30%。"但大部分的鋼企仍在沉默。
記者從一位鋼廠人士處了解到,目前國內大型鋼企扔保持著長協的貿易方式,而這個平臺主要針對的是現貨,目前自己所在的鋼廠并未確定何時在平臺上交易,這要根據鋼廠的需求來定。
單從目前的成交量來看,仍很難達到業內對于平臺的預期,過少的成交量勢必會影響到平臺的運營。后期這個平臺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仍需等待時間的檢驗。
本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