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世界上最成熟、最完美的華爾街金融體系,一夜之間因為次貸危機的爆發而令金融領域的各個方面遭受全方位的沖擊,繼而演變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風暴之下,世界各經濟體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只是受沖擊的程度大小而已。在經濟學家、專業人士反思華爾街金融模式、評估風暴危害的深度與廣度的同時,日本的銀行、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實施收購華爾街金融資產的步驟。那么此時,中國的海外投資模式和時機掌握應該擁有怎樣的理性研判?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夏業良9月25日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還不具備當年日本的實力,不過中國的資本擴張應該可以開始了。這個進程通常都有一個周期,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現在很多媒體都在用“抄底”一詞,他明確表示這樣不好,有乘人之危之嫌。我們完全可以一面救助別人,一面也幫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經濟是一體的,此次金融危機不是美國政府一家完全能夠抵御得了的。如果各國政府及資本市場不聯合力量抵御,說不定下一個就輪到你了。
他認為現在是一個股份收購的好時機,但要特別謹慎,因為金融資產風險大。相比于能看得見的實體投資,金融資產有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國還沒有足夠的海外投資的經驗,所以要對每一步做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一定要謹慎考察資產本身的前期債務情況,考慮那些一旦從危機中緩過來,成長性和增長空間都比較大的資產項目。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成為美國的債權人,這其中的戰略意義很重要。同時從經濟意義上講,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中美貿易之間順差過大,中國承諾彌補這一順差,購買美國債券與解決順差有連帶關系,以示中國看好美國的長期發展。
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也認為,投資美國市場不失為中國的一個選擇。其實目前的確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因此在預期金融危機不會影響實體經濟、美國經濟在未來仍有前途、投資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仍能保持在5%的前提下,繼續投資美國國債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投資政策。但同時要注意到投資的地域、領域都應該有所擴大,做大多元化投資,比如與挪威、瑞典的自貿區談判、投資歐洲的實體經濟等,最終從金融領域進入實體經濟。
她同時提醒,投資美國最關鍵的是同次貸相關的資產最好避免觸及,這部分資產已經被市場徹底看貶,風險性太大。如果是好東西,美國人自然會自己買走,因此一定要仔細觀察。目前美國商業銀行市值受金融風暴影響,下滑比較嚴重,在能夠做出好的研究與分析的情況下,可以嘗試介入。對于受金融風暴波及的其他行業的好公司的好股票,我們還是可以介入的。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25日在回答《華夏時報》記者有關中國投資海外策略的問題時表示,在目前的復雜情況中的確蘊含著機會,如果把握得好、操作得好,并不是沒有投資的可能。但首先需要明確兩點:第一,我們要對介入的對象有充分的了解與分析,并考慮好介入這類資產后對自身未來的發展是否有應有的效用。正如日本金融機構目前正積極介入華爾街,是因為日本金融機構想進入華爾街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已有了完整的規劃,目前正好可以把握時機,騰空而入。我國也要充分考慮周全的計劃,并不要為了進入華爾街這一個“面子”而盲目介入,任何時候都是利益最為重要。第二,我們的談判能力亟待提高,我們一定要堅守適合我們利益增長與未來發展需求的適合價格與條件,擁有更多的獨立性與決策權。
現在華爾街遭受風暴波及的金融機構,紛紛看好有中國政府背景的主權財富基金,對此,夏業良卻表示不贊同成立國家主權基金。他認為,把國家龐大的外匯儲備交給國家的官方主體去投資,這樣的風險很大,一旦主體的決策失誤,其損失幾乎是難以挽回的。他主張分散投資更好,比如把這些資金分散到1000家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能力的中小企業。分攤投資意味著分攤風險,每個企業都對自己的經營收益風險進行嚴格監控。否則,國家的監控相對是比較弱的,過去國有資產的流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所以不要動不動就國家投資主體出面,不要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