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市”到“健市”
金融改革面臨新形勢
日前,已執掌央行10年的周小川再度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連任,擺在他面前的有兩項重大挑戰:匯率市場化改革與利率市場化改革。
如果說前10年我國金融主要處于救火階段,那么,后10年我國金融應進入改革時期,通過信用的分化、定價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本世紀之初,國企改革與銀行壞賬使得扶助銀行成為最大的任務。現在,大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變得漂亮,銀行利潤上升到“不好意思”的程度,如果不對金融風險、定價體制進行根本性改革,反對小貸公司轉型為村鎮銀行、反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反對房地產調控等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如果等到銀行像“兩桶油”一樣,我國的金融行業市場化改革將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包括銀行業在內,我國金融行業最大的問題在于無法對信用進行準確定價,因此擔保貸款與抵押貸款盛行。考慮到最大的資產品是房地產,因此房地產成為金融杠桿的樞紐。
中國貨幣是否超發,姑且不論。貨幣超發的過程與資產品貨幣化的過程相當,以前不受關注的土地、房產、藝術品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主要的投資品種,前10年廣義貨幣發行量如此之大,而我國的通脹(按國家統計局口徑)尚在可控的范圍之內,說明貨幣進入了資產品等交易市場。
在此基礎上,我國形成了新的風險定價系統。大型國企、地方投融資平臺,由于政府的信用背書而享有高信用溢價,民企的融資除了少量通過直接融資市場獲得資金外,主要通過擔保與抵押貸款從銀行得到間接融資。在這個過程中,貨幣化的房地產、礦產、倉單等抵押品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其中尤其以房地產抵押品成為我國金融業的信用標準。如果沒有房地產抵押,就沒有中國式信用,就沒有中國式融資。
3月16日下午,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在北京舉行,學者袁鋼明指出,貨幣過多地支持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過去10年大量的貨幣流入房地產市場。他表示,不均衡的貨幣配置是非常危險的。
袁鋼明的表述恰好說明了我國金融業的頑疾,即沒有真正的信用控制體系,主要依靠房地產市場作為融資的潤滑劑,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實體企業盈利下降,高利貸、房地產等成為資本貨幣市場最重要的利潤來源,銀行的貸款目的也就轉向追逐資本貨幣市場利潤,拋棄了實業。
這樣的惡性循環必須及時斬斷,以防止不可控制的資產品泡沫,以防止緊縮的、無力的實體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的黑洞。
利率改革的市場化現階段主要表現在存款利率上限的松動與貸款利率下限的松動。存款利率上限繼續松動,要求金融機構能夠控制資金成本,這必然導致金融機構管理模式的改變;貸款利率下限松動,要求金融機構對貸款者進行市場化的風險控制,改變以往按照企業大小、與政府的關系制定信用風險的辦法,轉而通過真正的市場化評估體系,重新對資金進行定價。
由此衍生,國內金融機構將派生出不同的品種,一些金融機構面向國際,一些金融機構面向局部中小企業,不同的金融機構有不同的組織架構、不同的獨門風控暗器,不可能出現某家機構通吃所有市場的現象。
圍繞金融的服務業也必須極大的發展,如專司評級的機構、專司數據分析的機構、專司并購重組的機構,未來改革的路徑有可能不再是小貸公司向村鎮銀行發展,而是圍繞信用評估、定價、交易進行的服務業大轉變。此時,央行需要在穩健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市場化改革,篩選出誠實的服務機構,淘汰、嚴懲造假的機構,大力發展市場化的金融服務業。
如果說10年前央行的主要任務是“救市”,那么,10年后的今天,央行的主要任務則是“健”市。
3月20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告稱,我國最大,也是世界四大光伏企業之一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由于無法歸還到期債務,依法裁定破產重整。
消息傳來,業界震撼。被譽為有最好的技術,也有最好的品牌,而且還是國內最大的光伏企業,最終落到破產重整的地步,這無疑讓人非常意外,特別是其創立者施正榮還曾憑借尚德上市一舉占據過中國首富的位置。因此尚德宣布破產重整,雖說還未到真正的絕路,仍有重整的可能,但其后續影響已足以把整個中國光伏產業從低谷又向谷底拽了一把。
其實,三四年前,中國光伏企業就已經有了大戶要破產的預兆。去年8月,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就曾發布研究報告稱,在中國最大的10家太陽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務累計達到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3.94億元),表明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Maxim Group特別指出,江西賽維和無錫尚德破產的可能性最大。半年不到,預測成真。
因此我們可以說,尚德的破產重整有偶然的成分,也是一種必然。一方面,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呈現出整體高負債性,其整個行業已經達到了破產邊緣,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有企業第一個站出來破產,尚德成為了必然中的偶然。另一方面,尚德作為中國光伏產業的龍頭老大,國內光伏產業出現的種種問題,產能過剩也好,民間融資混亂也罷,其必然承受的要更多,問題也更嚴重,所以尚德的破產重整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而環顧國內現如今的光伏產業,整體困境已經有3年多,當初設想的光明卻未看到,他們所面臨的仍然是漫漫長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很多光伏企業的投資建設不是建立在嚴謹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上,而是拍腦袋覺得光伏產業必然是未來能源發展的方向之一,前景巨大,同時政府給予了很大的優惠與扶持政策,因此紛紛上馬。
但是在一窩蜂地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后,政府扶持逐漸減碼,國內需求在國家電網公司壟斷下也未能打開局面,國際市場上又頻頻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反傾銷的影響。而這些在投資之前無一被設想到,我們缺乏足夠的風險預測,國內光伏產業也就此陷入了困境。
事實上筆者認為,面對危機,國內光伏企業最應該做的還是硬抗。光伏企業面對危機的選擇并不多,用減產裁員甚至是停產的方式來度過虧損期是比較明智的選擇。畢竟光伏產業將來的市場需求是廣闊的,同時政府已經容許私人發電后并入國家電網的盈利舉動,從中長期來看,光伏企業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必須得到解決,可以說,中國光伏產業會有春天,但是現有的光伏企業至少得破產一半,待整個市場供求關系重新回到平衡之后,這個春天才會到來。
而政府在其中不宜干涉太多。如若各地政府紛紛扛起當地光伏企業的爛攤子,那么一是產能過剩的情況將繼續存在,二是我們的企業在國際上將遭遇更加嚴格的反傾銷調查,光伏的冬天將會更加漫長。(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