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隨著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陸續公布,一系列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態勢。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半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呈高速增長,反映出前期穩定性延續性宏觀經濟政策不斷發力,經濟基本面持續回暖。下半年,宏觀政策仍須保持穩健、精準發力、補齊弱項、防范風險。
貨幣政策仍須穩字當頭
2021年,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穩字當頭,強化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取得了積極效果。在美聯儲等主要經濟體瘋狂“放水”給全球市場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二季度例會提示了“防范外部沖擊”和“促進內外平衡”。此外,隨著中國央行近期宣布全面降準,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取向將會如何?
“下半年,我國貨幣政策仍將保持定力,堅持‘以我為主’,同時,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范風險的關系。”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梁婧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一是要保持對經濟的必要支持力度。“上半年,消費、投資兩年平均增速均為4.4%,低于2019年同期的8.4%、5.8%。小微企業面臨需求偏弱、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經營壓力仍然較大,小型企業PMI已連續兩個月低于50。因此,貨幣政策需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為經濟持續復蘇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動性。”梁婧說道。
二是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繼續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加強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同時,加強對資金流向的監管,避免資金脫實向虛。
三是加強市場監測和宏觀審慎管理,防范市場風險。下半年,外部環境變化、債務違約風險等問題仍值得關注。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預期上升,可能會對匯率、資本流出等帶來一定壓力,造成金融市場波動。
“同時,地方政府、企業等償債壓力仍然較大,相關信用風險問題仍然存在。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完善對債務違約風險防范和處置機制,穩定好市場預期。”梁婧說。
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對本報記者表示,下半年,貨幣政策仍將保持連續性、穩定性。但貨幣政策仍須防范局部資產泡沫化風險,保持宏觀杠桿率穩定。
“下半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要考慮到國內需求恢復情況與通脹走勢,國內經濟不同行業企業間恢復仍存在不平衡等問題,再加之海外防疫與經濟復蘇前景仍存在不確定性,國內經濟仍需要一定的政策托底。”周茂華說。
保障重點領域支出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116億元,同比增長21.8%,比2019年同期增長8.6%,增速較快、符合預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1676億元,同比增長4.5%。
“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速較高,主要是因為去年同期收入基數較低和當前工業生產者價格上漲較快。同時,反映了我國經濟恢復取得明顯成效。在支出方面,各級財政部門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三保’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云說。
今年以來,財政資金常態化直達機制有序推進。截至6月底,在今年2.8萬億元直達資金中,中央財政已下達2.59萬億元,各地區形成支出1.635萬億元,資金快速落到基層和單位,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下半年,財政資金應如何保持精準投向重大項目建設,保證質效結合?
周茂華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圍繞“兩新一重”重大項目建設,補齊基建(傳統基建 新基建)短板,促進國內消費潛力釋放,引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因此,財政政策的支出力度和節奏需要根據國內宏觀經濟內外需走勢,進行一定跨周期的設計。此外,積極的財政政策還需要與其他的產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加大小微企業、制造業等重點新興領域的支持,提升政策效率。
梁婧表示,第一,要進一步完善和利用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第二,發揮好專項債作用。在加強重大項目梳理和儲備的基礎上,加快專項債資金的下達與使用,主動對接重大項目建設。第三,發揮政府專項基金、PPP模式等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投資。
財政政策將持續發力
整體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如何為下半年以及明年的經濟增長形成重要支撐作用,并應注意哪些方面?
周茂華表示,當前,國內經濟復蘇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加之海外防疫與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出于防范潛在金融風險、引導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國內基建仍有一定發力空間等因素的考量,接下來財政政策仍將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局部區域財政、債務可持續發展,引導地方政府規范舉債,提升財政資金質效、多部門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成本等,協同多部門加大對小微企業、制造業等重點新興領域的支持,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周茂華說。
梁婧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對于經濟穩定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要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支持,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增加基礎研究投入,通過稅收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發揮財政引導作用,加大對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先進制造業、重大投資項目的投入。繼續推動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和居民收入提升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是保障地方財力,減輕地方政府收支壓力。加大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盤活存量資金和資產,同時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職責關系,積極推動中央與地方事權與財權關系的改革。
三是要進一步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完善常態化監控、核查、督查機制,防范化解各類隱性債務風險。
四是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就業、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通過不同部門之間溝通、中央與地方之間協調等提高政策體系的系統性,形成調控合力。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責任編輯:zhaoziha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