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
制約中國寶武高端取向硅鋼產品的最后一道關鍵之“鎖”被打開。近日,中國寶武聯合國內氧化鎂制造企業開發的BW-H1氧化鎂成功應用于寶鋼股份0.23毫米薄規格高等級低溫取向硅鋼,并且綜合指標優于國外最高等級產品,這也標志著中國寶武破解了“卡脖子”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國產氧化鎂制備技術的重大突破。
取向硅鋼是鋼鐵產品中制造難度最大的品種,被譽為鋼鐵產品“皇冠上的明珠”,而能否生產取向硅鋼,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鋼鐵企業制造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從2008年寶鋼股份“十年磨一劍”自主研發成功代表世界鋼鐵業最高工藝技術水平的低溫高磁感取向硅鋼并實現產業化,到2019年B18R060極低鐵損取向硅鋼新品實現全球首發,一直以來,中國寶武始終堅持走自主研發之路,實現從趕超到引領。
氧化鎂是取向硅鋼涂層中的關鍵原材料,主要起隔離劑的作用,以防止帶鋼在高溫退火階段粘連,同時還會與硅鋼表面的二氧化硅反應,形成優良的硅酸鎂絕緣底層。取向硅鋼產品的產業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底層形成技術的突破,其中,氧化鎂的作用至關重要,決定著產品質量、成材率和成本競爭優勢。而薄規格高等級低溫取向硅鋼底層形成難度最大,對氧化鎂的要求也最高。
截至目前,寶鋼股份取向硅鋼已覆蓋當今世界取向硅鋼商業產品的全部系列,實現了取向硅鋼研發、制造技術全面引領。但是,寶鋼股份薄規格高等級低溫取向硅鋼所需的氧化鎂卻長期依賴進口,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關鍵指標穩定性得不到有效解決。氧化鎂也由此成為了寶鋼股份薄規格高等級低溫取向硅鋼生產中的唯一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難題。
破解“卡脖子”技術,必須靠自己。早在2013年,寶鋼股份就開始探索解決氧化鎂國產化替代難題,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2017年中國寶武中央研究院硅鋼研究所決定聯合國內企業跨界自主研發薄規格低溫取向硅鋼專用氧化鎂。2018年,薄規格低溫取向硅鋼用氧化鎂制備技術列為公司級科研項目。2020年,列為公司5項關鍵核心技術之一,決心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突破制約鋼鐵制造業核心技術的短板問題。中央研究院專門成立了項目推進組,并由硅鋼研究所吉亞明博士擔任高端氧化鎂研發專項負責人。吉亞明團隊一直從事取向硅鋼涂層及其原料的研發,持續為一流的寶鋼取向硅鋼產品表面保駕護航。
在寶鋼股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導小組和中央研究院項目推進組的推動下,吉亞明博士帶領團隊大膽創新、勇于突破,開創了獨特的硅鋼氧化鎂合成工藝路線,經過8年艱苦攻關,終于在2020年取得了實驗室和中試階段的重大突破,開發的BW-H1實驗氧化鎂在0.30毫米低溫取向硅鋼上成功試制,底層質量優于進口氧化鎂。近期,經過改進優化的BW-H1氧化鎂在0.23毫米高等級低溫取向硅鋼上實現了批量試制和使用,機組使用性、底層質量和缺陷改判率均優于進口產品。國產高端氧化鎂的成功應用,不僅每年可節約成本1500萬元左右,也讓中國寶武成為世界領先、國內唯一擁有該技術的企業,更為中國寶武高端取向硅鋼的原料安全、產品質量、成本競爭等提供了保障。
內容來源:中國寶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