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2020年9月7日,河鋼唐鋼新區正式投產,河鋼集團唐鋼新區建成投產標志著河鋼唐鋼退出城市中心區、向海圖強實現歷史性跨越,標志著河鋼集團從此擁有了真正的臨海臨港鋼鐵基地。作為河鋼集團貫徹落實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河北省委省政府鋼鐵產業區位結構調整布局的首個項目,河鋼唐鋼新區一期工程包括2922立方米高爐3座、200噸轉爐2座、精品棒材生產線2條、高速線材生產線2條、型鋼生產線2條、2050毫米熱軋帶鋼生產線1條。投產后將成為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高端金屬材料制造基地之一。
站在京唐港4號碼頭,一個現代化的聯合企業盡收眼底。全封閉無泄漏皮帶機運輸通廊實現了碼頭與新區原料場無縫銜接,前港后廠,車船直取,緊湊的工藝布局構建起高效節能的優勢,極大節約了物流運輸成本。與此同時,生產出的成品直接裝船出海,更快速地交付給用戶。
2018年3月1日,項目在渤海灣沿海灘涂上正式破土動工;
2020年7月20日,原料系統建成投產;
2020年8月8日,2050熱軋生產線熱試成功;
2020年8月15日,1號燒結機熱試成功……
河鋼唐鋼新區200多平米的生產指揮大廳,三塊巨型屏幕實時顯示著包括能源環保、生產運行、物流狀態、訂單執行等信息。新區構建起了全流程一體化的生產管控系統,生產業務單元管控全部可視化數字化,未來還將實現自感知、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的全智能模式
從規劃之初,河鋼唐鋼新區就按照最先進智慧工廠的架構進行設計,河鋼與華為、西門子等行業翹楚攜手合作,應用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化模型等先進技術,傾力打造國內鋼鐵行業首個覆蓋全流程的數字化平臺。
倉儲區的綜合原料場,開創了行業全智能料場的先河,料堆可視化、堆取料智能調度、原料全程追蹤、智能排程、配料數字化管理等先進技術,實現受卸、儲存、配料、篩分、輸出等智能化作業。
走進煉鋼區域,平臺見爐不見人。操作工在主控室通過電腦畫面數字化操作,自動煉鋼、自動出鋼、自動濺渣,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控制。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也在加速鋼鐵工業實現“柔性制造”模式,實現用宏觀大數據指導微觀生產。在產銷系統平臺上,訂單信息輸入后,系統自動根據整體生產的成本消耗和市場價格測算出指定品種鋼材的效益情況,制造部門也就可以根據測算結果選擇效益最大化的訂單優先組織生產。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身處廠區,隨處可見的是如同巨龍一般的全封閉通廊和介質管道,它們將原料和產線連通,海上運來的物料,焦化廠的焦炭、自有礦山的鐵礦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廠區直接投用到生產中。全工序封閉式皮帶機通廊48公里,架空管道總長111公里,物料采用封閉式無泄漏管廊運輸,從根本上杜絕了無組織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鋼渣處理是傳統鋼鐵企業生產過程中現場環境最難控制的環節之一。河鋼唐鋼新區采用新一代輥壓熱悶處理鋼渣技術,使鋼渣處理過程粉塵排放濃度達到10mg/m3以下,實現了鋼渣100%綜合利用。采用了脫硫脫硝等130多項國內最先進的環保生產技術,實現了生產單元煙氣全凈化和污染物高效處理。
針對項目建設中環境除塵、鋼渣處理、能源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重點項目,河鋼唐鋼新區創新投資方式,引入專業化的公司開展合作,實現了合作雙贏。
節能是更高標準的環保。新區按照循環經濟構建全流程能源轉換體系,實現了余熱、余壓的高效能源轉換,構成了循環經濟產業鏈。廢水實現零排放,固廢危廢全部做無害化處理,利用余熱余能余壓發電,自發電率將達到100%。每年利用鋼廠余熱余能,可滿足建筑面積500萬平米的居民采暖需求。回轉窯建成后,不僅實現內部塵泥的資源化利用,也將面向附近區、縣及鋼鐵企業開放,承擔起固廢資源化的社會責任。一項項綠色環保領域的“首發首秀”,標注了行業綠色發展的新高度。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