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目前國內74家重點鋼鐵企業中,有18家建在省會城市,34家建在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隨著鋼產能的不斷增大,這些高能耗的企業給城市環境容量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對進口鐵礦石依賴程度的越來越高,也決定了沿江沿海建廠,可以節省不小的運輸成本。
然而,從最早實施搬遷工作的首鋼開始,關于鋼廠搬遷的爭議就從未停止過。“城市鋼廠搬遷絕非易事,從計劃、選址、論證到最終的建設乃至投產,一般至少需要5年,而最近幾年鋼鐵行業景氣度下滑,要完成耗資動輒上億元的搬遷,從虧損到盈利就需要更加漫長的時間。”一位鋼鐵行業專家表示,對于企業來說,鋼廠搬遷除了資金的損失,還涉及到職工分流安置、對新廠區和新市場的熟悉,以及原有企業隊伍和技術能否繼續延續等多重問題。
在這一點上,已經完成從北京到河北搬遷工作的首鋼,耗時五年的“搬家”歷程,就更加冷暖自知。成立于1919年的首鋼集團,在長達9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位于北京長安街的延長線上,距天安門只有17公里。但是進入新世紀,首鋼每年排放的1.8萬噸可吸入顆粒物,成了北京的首要污染源。
從2005年開始,首鋼就在醞釀搬遷工作,直到2010年首鋼北京石景山鋼鐵主流程全面停產,搬遷工作才算落下帷幕。目前,首鋼旗下只有總部的研發、銷售、供應人員以及順義的冷軋廠還留在北京,其他主要鋼鐵生產資產已經遷至河北的曹妃甸、遷安以及秦皇島等地。
“在搬遷的過程中,最棘手、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職工的安置與分流。”首鋼一相關人士回憶,當時,公司涉鋼產業的員工就有近8萬人,大部分員工集中在棒材廠、型材廠、線材廠、機械廠、供電公司、制氧廠等下游及輔助性企業,而要搬遷到首鋼京唐、首鋼遷鋼、順義冷軋等新工廠,由于自動化程度較高,最終只能安置2萬名左右的員工。
這意味著在2010年前,首鋼必須將6萬名左右員工分流,一旦處理不好,不僅會引發員工不滿,還會耽誤整體搬遷時間。
為此,首鋼的總體方案是按照職工意愿、企業需要分流,年齡比較大的員工,技術熟練的將繼續留用,或者通過買斷工齡等方式提前退休;年輕工人如果不想去河北工作,可通過培訓更換工作崗位,通過首鋼的電子、機電制造、房地產等輔業或者介紹到其他公司安置。
“為了讓職工減少對外地工作的顧慮,公司還開通了北京—遷安、北京—曹妃甸的員工班車,在河北工作的工人可以每周五下午坐班車回北京,周日下午再回到河北,或者每兩周可回北京休假四天。”上述首鋼人士表示。然而,盡管妥善解決了員工安置等問題,但搬遷給首鋼帶來的經營上的陣痛,至今仍未消除。
2008年10月,首鋼在河北投建的新鋼廠曹妃甸基地一期工程就點火烘爐成功,但由于遭遇經濟危機,曹妃甸基地一直拖延近一年后才正式投產,投產后也一直難以擺脫虧損狀態。
“由于總體產能過剩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大規模轉產搬遷的投資和扭虧成本變得更高,此前醞釀搬遷的鋼廠,對啟動搬遷的決定也將會更加謹慎。”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如是表示。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