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煤化工潛行煤炭大省 地方環境承壓
曾經沉寂一時的煤化工正在陜西、山西、內蒙古等煤炭省區悄悄擴容。
近日,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及相關項目單位公布數據顯示,陜西省2019年續建和新開工重點項目中,投資額超過100億元的煤化工項目總投資達1907.7億元,2019年年度投資121.9億元。
而據《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發現,除陜西外,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山西、內蒙古等煤炭省區均有煤化工項目開工,投資金額數千億元。
“如今,幾乎每個月都有煤化工項目開工或者擴建的消息,而更多的煤化工項目亦在醞釀中。”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煤化工項目之所以能夠重返風口或基于兩方面原因,其一是因為近兩年來國際原油價格正在逐漸回升;其二是因為環保部曾對煤化工的環評審批權開始下放,除煤制氣、煤制油項目依然需要國務院審批外,煤制烯烴、煤制甲醇審批權下放至各個省,煤制乙二醇項目只需要報備。
然而,在煤炭大省熱捧煤化工的同時,煤化工的經濟性和環保風險依然存在爭議。
多個項目開閘
有煤炭的地方就會有煤化工。
陜西省2019年續建和新開工重點項目中,投資額超過100億元的煤化工項目總投資達1907.7億元,其中,續建項目中延長中煤榆林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一期填平補齊工程項目總投資144.1億元,年度投資42億元。
此外,由國家能源集團投資建設的神華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一、二階段)項目總投資達382.2億元,年度投資40億元。由陜煤集團投資建設的陜煤榆神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工程(一期)項目總投資219.5億元,項目每年可轉化原煤530萬噸,年度投資20億元。
在新開工項目中,陜西未來榆林煤間接液化項目總投資達777億元,建設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生產線,年度投資5億元;榆林中煤煤炭深加工基地項目總投資197億元,年度投資10億元。
由此來看,2019年,陜西省煤化工呈遍地開花之勢。實際上,煤炭資源豐富的地方煤化工項目則較為集中,山西省亦如此。
據記者了解,近期,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關于印發山西省化工行業2019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晉工信化工字〔2019〕82號)指出,以新型煤化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以重點企業為依托,積極推進長治-晉城、大同-陽泉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發展。
上述煤化工產業集群中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項目。其中,煤制油項目重點推進潞安煤基清潔能源公司180萬噸高硫煤清潔利用油化電熱一體化示范項目擴產240萬噸/年技改項目;煤制烯烴推進同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年產60萬噸烯烴項目和焦煤集團飛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建100萬噸/年焦爐煤氣制甲醇綜合改造項目;煤制乙二醇推進襄礦泓通煤化工有限公司20萬噸/年乙二醇項目、陽煤集團平定化工公司2×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二期工程等。
“基于新型煤化工較好的前景,以及國際原油價格的回升,目前煤化工備受資本追捧。”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煤炭資源在國內分布不均,主要在陜西、山西、內蒙古、寧夏等省份。因此,誰在這些省份占有了煤炭資源,就意味著占有了未來的煤炭市場。
政策松綁?
雖然目前煤化工獲得手續相對于以前要容易的多,即便是投資百億元的大型項目,也可以通過分解審批的辦法在省一級就能完成備案或者審批,但是目前投資的煤化工項目大多都集中于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和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項目。上述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在國內,煤化工產業曾因為技術環保等原因褒貶不一。在2011年4月份之前,煤化工行業門檻較低,除了國有企業之外,亦有大量的民營企業參與;自2011年4月之后,國家發布了《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使得煤化工產業的準入和審批門檻提高。自此之后,國內的煤化工項目審批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直到2013年3月份,煤化工閘口放開。彼時,國家發改委密集批復了10個新型煤化工項目包括5個煤制天然氣、4個煤烯烴和1個煤制油項目,超過2000億元的煤化工項目。
隨后,在2014年7月份,煤化工的“門檻”再次提高,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規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業科學有序發展通知》,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規模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和年產100萬噸及以下規模的煤制油項目。
該政策的出臺無疑是對小型煤化工項目的一次洗牌。“投入大、回收周期長,這曾經讓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但是如果能夠配套煤炭資源,即便是再大的投資,也有人鋌而走險。”陜西一位國企高管向記者表示,這就催生了一些實力較弱的企業進入市場,這些企業抵御風險能力差,一旦遇到風吹草動,就很容易破產,而這些企業的資金主要是來自銀行。無形中加大了金融風險。
所以,門檻的再次提高,有利于煤化工這個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2015年1月1日,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無疑給煤化工套上了一道“緊箍咒”。自此,能獲得環評手續的煤化工項目幾乎是鳳毛麟角。直到2016年,煤化工才有“開閘”的跡象,當年內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責任公司2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是少數獲得環評手續的大型煤化工項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放行的煤化工項目均為新型煤化工項目,傳統煤化工項目則被拒之門外,且這一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規定,除煤制氣、煤制油項目依然需要國務院審批外,煤制烯烴、煤制甲醇審批權下放至省內,煤制乙二醇項目只需要報備。
然而,該利好政策并沒有立刻反應到煤化工行業。其原因在于,2016年,國際原油價格一路下跌,彼時,國際原油價格一度跌破30美元/桶,低至28美元/桶。該行情也使得煤化工行業“哀嚎遍野”,煤化工企業紛紛虧損出逃,有央企甚至以“1元”甩賣煤化工資產。
不過,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不斷回升,當年政策利好逐漸凸顯。“煤化工審批由國家層面下放到省級層面,這使得多數煤化工能夠得以通過,因為地方有GDP的需要,煤化工投資動輒上百億元,對地方經濟帶動很大。”上述國企高管人士認為,煤化工項目審批層級越高就會越嚴格,對整個行業發展也就越好;反之,則會有很多不利的影響,比如投資浪費、污染等。因此,煤化工審批需謹慎。
環境壓力不容忽視
高耗水、高污染,這些曾經都使得煤化工備受詬病。據了解,煤化工生產中轉化1噸煤用于煤制油或煤制烯烴,需用水約10噸至15噸。真正上規模的煤化工企業,每小時的用水量約為2000噸至3000噸。
在煤化工火熱重啟的同時,業內對于煤化工的經濟性和環保風險依然存在爭議。
在2019年5月6日,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山西省反饋“回頭看”及專項督查情況時,就直指山西大氣環境問題突出。其中,焦化、球團、碳素等重污染行業環保設施水平不高,污染嚴重。
因此,大量煤化工的開工,勢必會給地方環境造成壓力。“作為煤化工企業,環保壓力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每年秋冬季節,一旦出現長時間的霧霾天氣,或者空氣質量不達標,煤化工企業首當其沖被督查。”有煤化工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基于環保壓力,在秋冬季節,很少有企業能夠滿負荷生產。
“在環保方面,除了大氣污染之外,耗水問題也是一個頑疾,因此煤化工投資一定要謹慎。”上述煤化工企業人士亦稱,雖然本次重啟的項目為新型煤化工項目,但實際的耗能、耗水等指標有多大的改善還不得而知。
事實上,煤化工不僅僅接受環保考驗,也需要考量其經濟性。記者梳理近年來獲批的煤化工項目發現,并非所有“路條”的項目都能夠順利推進,有的項目不僅建設緩慢,嚴重超過投產預期,甚至有的項目還未正式建設就已經“無疾而終”。
例如,2013年,曾獲得國家發改委“路條”的甘肅華鴻匯金公司在平涼投資6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就是當年獲得國家發改委“路條”的煤化工項目之一。然而遺憾的是,記者曾經多次前往平涼實地探訪該項目的進展情況,但截至目前該項目并未開工建設,所占用的土地已經撂荒數年,而背后實際控制人也因為資金鏈斷裂而陷入債務糾紛。
因此,即便政策松動,作為重投資額的煤化工項目投資仍需謹慎。
- [責任編輯:liuzhengro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