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購和SLF利率全線上調,貨幣政策轉向進一步明確。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直言,政策性利率全面上調,已經事實上加息,顯露出央行偏緊的政策態度。
政策性利率全面上調
央行自節前上調MLF半年期及一年期利率后,再次對SLF和逆回購利率進行了上調。央行昨日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5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其中7天200億中標利率為2.35%、14天100億利率為2.50%、28天200億利率為2.65%,均上調10BP。
不僅如此,昨日央行還宣布,自2017年2月3日起,調整常備借貸便利利率(SLF),上調隔夜SLF利率35個BP至3.10%,上調7天、1個月SLF利率10個BP至3.35%和3.70%。
這也是繼節前央行意外上調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后,央行進一步明確貨幣市場貨幣政策轉向的信號。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認為,央行全面調升了向市場融資的利率曲線,利率走廊出現了整體上浮,顯然,央行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正趨向于中性偏緊,且步伐快于市場的預期。
“政策上可以看出基本上還是維持收短放長的思路”,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冀向南都記者表示,而且在中長期利率有所抬升的情況下,適當調高短期利率也有助于防止短期和中長期利差擴大形成套利空間。
對于政策利率上調的原因,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黃文濤認為和金融去杠桿、貸款節奏過快、通脹、美聯儲加息等都密切相關,但是美聯儲加息并不是政策利率上調的主要原因。
劉東亮表示,這是央行去年開始的強力去金融杠桿,控制金融系統性風險政策的進一步體現,而去年4季度后經濟企穩跡象不斷延續,表觀數據特別是高頻數據持續向好,經濟環境為央行提高操作利率提供了時間窗口。
貨幣政策或將轉向
記者梳理自2015年以來央行在春節前后的公開市場操作,相較2015年、2016年,央行雞年的動作或表明貨幣政策將轉向。
在2016年最后一次公開市場操作(2月6日),央行開展了14天1100億逆回購,中標利率為2.40%。而節后首周共開展7天逆回購1500億,利率持平為2.25%。
雖然未下調逆回購利率,但央行在2016年2月19日,對20家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共1630億元,其中下調6個月、1年期利率至2.85%、3.0%。而在2月底,央行宣布近三年來最后一次降準———普遍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更早之前,央行在2015年降息、降準各5次,僅在春節前后央行就各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2015年2月4日),降息0.25個百分點(2015年2月28日)。
顯而易見,2015年、2016年的貨幣政策持續寬松或將在2017年迎來拐點。招商證券徐寒飛表示,這是央行貨幣政策全面逆轉的信號,意味著2014年以來的貨幣寬松結束了,“年前大家只是猜測,央行會不會只調長端利率不調短端,現在看來是長端短端一起調了”。
事實上,貨幣政策告別寬松并非無跡可尋。
昨日,央行主管的《中國金融雜志》刊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張曉慧文章稱,近年來隨著外匯占款逐漸下降并轉為負增長,中央銀行重新獲得了主動供給和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功能,并相應豐富和補充了流動性管理工具。
“央行獲得主動供給和調節流動性的地位后,需要在以流動性的‘量’還是‘價’為目標上進行選擇”,張曉慧指出,2017年要保持總量穩定,調節好貨幣閘門,需進一步完善利率走廊,提高常備借貸便利操作效率,有效發揮利率走廊上限作用。
面對雞年“下馬威”,未來央行是否會繼續收緊政策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操作利率暫時不具備持續性上升的條件”,劉東亮向南都記者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潛在的激進政策也可能對中國經濟帶來超預期的外部沖擊,同時CPI不存在持續走高空間,PPI則會一路走低,因此央行抵御通脹風險的壓力并不大。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亦認為,考慮到今年國內外經濟變數頗多,目前尚看不到基準存貸款利率上調的可能。
- [責任編輯:Wang Liny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