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 “未來十幾年特別是2021-2030年,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一些重大的趨勢性變化將深刻影響人口自身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需要統籌謀劃和有效應對”。昨日,國務院出臺《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為今后15年的人口發展戰略如是定調。
規劃期從5年延至15年
根據《規劃》預測,中國總人口將在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14.5億,此后持續下降。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到2030年占比將達到1/4左右。勞動力老化程度也將加重,到2030年,45-59歲大齡勞動力占比將達到36%左右。
《規劃》指出,未來15年特別是2021-2030年,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但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不會根本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不會根本改變,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緊張關系不會根本改變。
進入關鍵轉折期,對中國人口發展來說,既面臨諸多問題和潛在風險挑戰,同時繼續存在勞動力總量充裕、仍處于人口紅利期等有利條件,“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有較大的回旋空間”,《規劃》稱。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人口規劃將規劃期從5年延伸到15年。官方稱,這是強化人口的基礎變量地位,重點突出規劃的預測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宏觀決策提供支撐。
生育水平存在走低風險
在列舉今后15年中國人口遇到的主要挑戰時,規劃首先提到的是“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壓力較大”。
《規劃》指出,我國生育率已較長時期處于更替水平以下,雖然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出現短期回升,“但受生育行為選擇變化等因素影響,從長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風險”。
2015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1.5-1.6,相當于目前歐洲的平均水平。國際上認為2.1的總和生育率是實現和維持代際更替的基本條件。
人口學家擔心,生育率下降趨勢一旦形成,便會形成很強的慣性,要扭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不僅需要刺激生育政策,還需要足夠的時間。
早在2007年公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就已提出,如果人口總量峰值控制在15億人左右,全國總和生育率未來30年應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規劃》繼承了這一思路并提出目標,到2020年,全面兩孩政策效應充分發揮,生育水平適度提高,人口素質不斷改善,結構逐步優化,分布更加合理,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8左右。
到2030年,人口自身均衡發展的態勢基本形成,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程度進一步提高,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8左右。
《規劃》也要求,科學評估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做好全面兩孩政策效果跟蹤評估,密切監測生育水平變動態勢,做好政策儲備,完善計劃生育政策。
2030年人口將達峰值
總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穩定在適度水平后,中國的全國總人口在2020年將達到14.2億人,2030年將達到14.5億人。據官方統計,2015年末中國總人口13.75億。
這意味著未來人口總規模增長慣性減弱。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十三五”時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十四五”(2020-2025年)以后受育齡婦女數量減少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死亡率上升影響,人口增長勢能減弱。總人口將在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此后持續下降。
受育齡婦女數量減少的趨勢實際上已經凸顯出來。國家衛計委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司長楊文莊介紹,“十二五”期間育齡婦女總量每年減少350萬左右,到“十三五”期間,育齡婦女總量減少的幅度要更大一點,每年減少500萬人左右。
此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015年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總量為1.17億,占比8.5%,少數民族生育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口比例還將進一步提高。
勞動年齡人口波動下降
今后15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波動下降,勞動力老化程度加重。勞動年齡人口在“十三五”后期出現短暫小幅回升后,2021-2030年間將以較快速度減少。
同時,勞動年齡人口趨于老化,到2030年,45-59歲大齡勞動力占比將達到36%左右。因此保持一個合理的人口結構,保持勞動力資源有效供給,讓人口紅利持續釋放,成為《規劃》提出的又一個主要目標。
不過,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望從目前的10.23年提升到11.8年,人才隊伍將進一步壯大。
《規劃》提出,加快完善國民教育體系,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門檻(毛入學率達到50%),2030年達到更高普及水平,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進一步提升。
- [責任編輯:吳康康]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