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中爆發青島港金屬融資騙貸案后,金屬作為貸款抵押品的金融需求已然大減。
在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普遍放緩,制造面需求亦疲弱不振;高盛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減緩的程度,導致金屬需求今年上半出現“硬著陸”。(報告名稱為:“揭開中國大宗商品的‘硬著陸’”,2015年7月20日)
這兩股潛在趨勢表明,在精鏈金屬的供應鏈上,中國正逐漸轉變為自給自足。
以鉛為例,中國目前一直是凈出口國,盡管規模仍微乎其微。
雖然錫進口同比增加近兩成至4,400噸,但從歷史標準看來這個數據并不高;值此之際,中國煉錫業者持續自鄰國緬甸進口原材料。
鎳則是上半年中國進口放緩最明顯的例外。
但即便如此,情況仍相當不明確,若要從6月進口暴增推斷這波趨勢,必須審慎以對。
**鎳進口激增**
2015年前六個月,精煉鎳凈進口增長一倍還多,達到78,100噸。
事實上,在6月以前進口規模一直非常平穩,到6月才達到一個高度。
6月進口38,800噸,創2009年6月和7月以來的月度紀錄第三高。
不要忘了,這正是鎳市多頭一直希望出現的情況。
鎳原材料進口仍在下降,上半年減少了37%,菲律賓鎳礦不足以完全填補印尼頒布出口禁令造成的缺口。
隨著印尼鎳礦庫存下降,再加上當前市場低價把邊際運營商擠出市場,中國鎳生鐵生產商的壓力與日俱增。
按理說,中國生產的鎳越少,進口需求就越多,鎳多頭因此把最新進口數據作為押注依據。
鎳鐵市場也出現這種趨勢。
今年上半年鎳鐵進口也增長逾一倍,在5月和6月每月進口都超過60,000噸,創紀錄增速。
所以,蔓延至精煉金屬市場的進口需求增長狀況讓多頭滿懷希望,認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庫存無止境上升勢頭可能出現反轉?
**需求激增**
目前上述問題的答案不甚明朗。
6月可能是一個反常的月份,精煉鎳進口激增,但反映出的或許是制造業壓抑需求釋放以外的因素。
比如,值得注意的是,從俄羅斯的進口量觸及紀錄高位2.17萬噸。
這可能反映出新近推出的上海期鎳合約的交割問題。
由于該合約最初只允許使用中國品牌進行交割,引發該合約的發展可能受到壓抑的疑慮。
現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已經允許使用俄羅斯品牌的鎳進行交割,刺激了俄羅斯鎳流入中國,用于7月合約的現貨交割。
上海期貨交易所當前的鎳庫存仍然較低,為13,679噸,該合約4月推出時庫存為10,000噸。
未來幾周將證實進口的鎳是出現在上海期貨交易所,還是6月的確標志著基本需求趨勢發生了轉變。如果是前者,這不過是庫存的轉移而已。
- [責任編輯:Ju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