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直火熱的海外尋礦在這兩年遇到了瓶頸,投資熱度也出現降溫。中國企業境外固體礦產投資項目的數量和投資額在即將過去的2013年均呈現出較大的下降幅度。對此,專家認為,中國境外礦業投資還面臨可持續發展的考驗。
在12月25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上,中國礦業聯合會秘書長陳先達作《2013年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報告》(下稱《報告》)時介紹,不包括石油,2013年中國企業境外固體礦產投資項目122例,同比減少22.78%;投資額也同比下降了45%,僅為49.11億美元。
其中,我國境外投資近一半資金用在了并購項目上;境外礦業投資的礦種主要為銅、煤炭、金和鐵。實際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有限的礦產資源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據國家發改委預測,到2020年,我國重要金屬礦產資源可供儲量的保障程度大幅度下降,其中鐵礦石為35%、銅為27.4%、鋁土礦為27.1%、鉛為33.7%、鋅為38.2%、金為8.1%、鉀鹽遠遠供不應求。
在此背景下,我國礦業企業在近幾年積極并購整合境外礦產資源。不過,陳先達表示,中國企業國際化運作經驗不足,導致項目整體進展不順利。同時,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礦產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對外商投資采礦業提出更多附加條件。
“中國企業境外礦業投資存在盲目性,部分中國企業以國內標準衡量國外礦產資源價值,導致呆礦的出現。另外,大量的跨行業、跨礦種的企業介入境外礦業投資,在技術能力和行業經驗方面存在不足。加之部分金融機構缺乏專業性,對市場行情預判及投資風險考慮不到位等。”陳先達說。
這就使得我國境外礦業投資面臨可持續發展的考驗。《報告》稱,一些中國企業在部分國家礦業投資的投機性強,中小型礦山開發比例過高,不規范、低層次的礦業開發容易引發境外對立情緒。此外,一些擁有大型項目企業對社區發展和信息透明度的重視不夠,容易引發與當地社區的誤解和矛盾,造成人員財產損失。
此前,中國礦業聯合會曾發布一個數據稱,中國礦企海外投資并購案中,有約80%的失敗案例。
對此,陳先達坦言,從數字上表現確實是這樣,我們看到企業投了很多項目和資金,真正能形成正規生產的礦山還不到20%。然而,由于礦業投資周期長、規模大,因此失敗的投資的案例中多年之后也會有成功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80%里面還應該有一些成功的,只是在今天還不好算。因為礦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投資,投資周期非常長,規模又比較大,有些礦山企業是分步實施現金流的。同時,一部分礦產資源目前的外部條件可能還建不成礦山,要往后推三年、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需要做外部設施建設等。”陳先達介紹。
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我國境外投資企業的性質也在發生變化。國有企業從2012年的占比52%下降到2013年的46%;而民營企業則從去年的45%上升到今年的54%。
廣發證券研究報告顯示,至 2012 年底,中國境外投資陷入麻煩的投資額占比近 40%;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海外投資凈收益為-574億美元,2011年為-853億美元。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