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龍蟒之后,宏達高調宣布進軍礦產資源開發領域———
“2013年前,宏達將投入220多億元,進入攀西釩鈦資源開發領域。”7月2日,在全省釩鈦產業研討會上,宏達集團高層語驚四座。據其透露,目前宏達已與攀枝花政府達成框架協議,并通過聯合重組當地9家公司,完成了進軍釩鈦產業的前期布局。
宏達此舉立即引起業界關注。分析人士指出,一旦此事實施,宏達將成為繼龍蟒之后,又一個由德陽磷化工領域轉投釩鈦開發的化工“大鱷”。
宏達進軍釩鈦產業
宏達進軍釩鈦,其實早有跡象。
2008年8月15日,宏達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將投資5100萬元,與攀鋼集團鋼城企業總公司等9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四川釩鈦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釩鈦”),開展攀枝花釩、鈦、鐵的深加工及伴生稀貴金屬的綜合利用,宏達股份擁有其中51%的股權。
而在更早之前,宏達股份的母公司——宏達集團獲得了在攀枝花的釩鈦資源開發權。2008年4月,宏達集團又將這一開發權無償讓渡給宏達股份。
“公司已邀請國內外規劃大師著手相關前期工作,而整個規劃將是全流程且所有技術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相關人士如是說。
迥異的路徑選擇
同樣是民營企業,同樣曾是德陽磷化工巨鱷——談到宏達,不得不提龍蟒。
2003年,龍蟒就與攀枝花市、鹽邊縣兩級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于同年9月組建四川龍蟒礦冶有限責任公司,專事紅格釩鈦磁鐵礦綜合開發與深加工。據悉,截至目前,龍蟒在攀枝花的投資總額已突破10億元。2007年11月12日,龍蟒斥資2億元的煤基直接還原新流程取得重大突破,據稱,這一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釩鈦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釩鈦冶煉過程的零排放,并打通了釩鈦利用的循環全流程。
然而,回顧5年的釩鈦之旅,龍蟒董事長李家權并不輕松:“好幾次都想把礦賣了。”按他的說法,投資釩鈦產業的關鍵制約還是技術。
省經委一份資料顯示,盡管四川已經在煤基直接還原新流程、高鈦爐渣提鈦、人造金紅石、新型流化床生產四氯化鈦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但仍未實現大規模生產。一位負責龍蟒煤基直接還原新流程技術攻關的技術人員稱,要從目前中試階段的7萬噸擴能至量產60萬噸以上,至少還需要2到3年時間。
和龍蟒致力于自主創新不同,出手闊綽的宏達似乎要選擇另一條路。相關人士透露,利用經濟下滑國外放寬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管制機遇,宏達已與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就核心技術轉讓達成協議,而未來用于生產的設備,也將通過從國外租賃的方式予以解決。至于外界關注的資金來源問題,宏達方面表示,已經與銀行達成相關融資支持。
關鍵是提高釩鈦資源利用率
據省內釩鈦專家李朝柱回憶,直至上世紀末,整個攀西的釩鈦資源開發仍由攀鋼一手掌握。進入本世紀,攀鋼的獨大格局被打破。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省釩鈦開發重點生產企業已突破100家。
“不同所有制和大中小企業共同開發釩鈦產品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李朝柱認為,格局調整激發了釩鈦產業的空前活力,使最近9年省內釩鈦總量和技術進步成果超過了過去近40年的總和。
龍蟒、川威、攀陽釩鈦工貿有限公司、宏達……這些陸續進入攀西的釩鈦“新貴”都聲稱,自己掌握了釩鈦資源開發的核心技術。然而,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資源從哪兒來?
數據表明,我省攀西釩鈦磁鐵礦儲量近100億噸,占全國20%,其中,釩資源儲量居全球第三位;鈦資源全球第一。但省國土資源廳相關人士稱,目前,約7成左右的礦區已經“名花有主”。
不過,在專家看來,目前四川釩鈦資源開發的關鍵不在資源短缺而在利用率低,其中,釩的利用率不到48%,鈦的利用率不到15%,釩鈦礦冶煉每年要產生300多萬噸廢渣,堆積在山谷之中,累計已超過5000萬噸,當中富含的釩鈦及其他金屬,一直沒得到有效提取。“目前一年產生的高鈦渣里的含鈦量如果全部回收利用,甚至不需要開采新礦石就能滿足現有產能需求。”攀枝花市官員說。
除鼓勵企業技術攻關提高釩鈦資源利用率外,政府正試圖通過政策調節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據悉,已提交省政府審定的《釩鈦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和正在征求各方意見的《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釩鈦產業的意見(征求意見稿)》,都明確提出將以資金、技術、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和生產規模為前提,使優勢資源向重點企業集中。
地礦專家駱耀南提醒,攀西釩鈦磁鐵礦中還伴生了鎂、鈷、金、銀等大量稀貴金屬,目前這些資源開發仍是空白,完全有條件形成各種資源同時開發、大中小企業同步并存的發展格局。
來源:四川日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