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錳市場價格在連續平靜了數周后于近日開始出現拉漲,且看似具有延續漲勢的苗頭,不過電解錳在價格上漲之時業內已經開始出現觀點分歧,有觀點認為一旦價格突破13000元就將引起新一輪的復產高潮。不過,據筆者的了解,包括重慶建峰和貴州東正在內的多家電解錳廠家報價實際上已經越過該臨界價格值,報價分別達到13300和13200元。不管上述電解錳廠家是因為看漲后市、還是庫存水平低等諸多原因,但注定了此番電解錳漲勢將存在波動性,這與我國電解錳的生產獨特性密不可分。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電解錳生產國,產能占全球96%以上,而我國的電解錳生產同時也具有區域性,主產區主要集中在錳三角,湖南、廣西、貴州和重慶的電解錳產能就占到了我國總產能的87%,電解錳生產企業數量占據我國總數量的88%,說明我國電解錳生產業也具有區域壟斷性。除了上述四省市外,湖北、四川和寧夏也具有較大規模(產能占比10%),另外在陜西、云南和福建及安徽也具有較小的產能。
盡管電解錳生產具有國家壟斷性,在我國又具有區域壟斷性,但是在這一產能壟斷的背后又具有分散性和無序性。由于電解錳生產盡管集中在我國,但生產企業的集中過度卻并不高,就以湖南、廣西、貴州和重慶的電解錳生產企業為例,零七和零八年單個企業的產能和產量平均值都不足一萬噸。再加上,電解錳生產企業中民營企業占了絕大多數,當然,筆者在這里并不是詆毀民營企業,只是想說明民營企業更具有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在行情好或壞的情況下各個生產企業一般都自行做出生產和銷售決策,從而導致生產的無序和競爭的無序。行情很好的時候,企業因競爭關系和為了自身的利益拼命加大生產從而導致短期內迅速供給過剩,價格自然是在前期上漲之后應聲下跌;行情開始走弱之后,又拼命拋貨導致價格超跌;行情再次恢復之后,又表現為群體性惜售,瘋狂拉高價格……如此周而復始,造就了中國電解錳市場大漲大跌的巨大波動性。
本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