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GDP的一個重要參數,今年2月用電量指標“逆經濟低迷”異常增長,引起了業界對經濟態勢是否復蘇的爭論。
3月1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9年2月工業生產主要指標,國內2月份企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8%。但據記者調查發現,2月份企業用電量的異常增長背后,卻另有隱情。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電監會、國家能源局曾于3月6日公開發布《關于清理優惠電價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對各地政府自行出臺的優惠電價措施進行清理,同時推進電價改革。
調查電量異常增長
早在2月下旬,用電量的異常增長就引起了電力系統的注意。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進一步證明了這一事實:國內2月份企業用電量為2173.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一改去年10月份以來不斷下降的趨勢,首次出現正增長。
“經濟低迷背景下,東南地區倒閉的廠家較多,但電量反而在2月份出現增長,顯得很異常。”上海電力一人士說。
據記者了解,電力系統對此數據覺得異常,并進行了調查。
“去年2月份正值春節,加上當時南方冰雪災害等因素的干擾,企業用電量銳減,所以今年2月份的用電量同比的2008年2月的基數很低,這是用電量異常增長的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去年三季度以來由西部八省區自行推出新一輪優惠電價政策,使得鐵合金、電石等高耗能行業用電量大幅增長;2月份旱情嚴重,部分地區抗旱用電量也占了一定份額。”電力系統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國家電網公司的統計數據雖然顯示,2月份除去春節放假、企業停工因素影響,國家電網公司區域內工業用電量依然下滑明顯,同比下降9.7%,但2月份,國家電網公司區域內售電量同比減少2.9%,下滑速度減緩。國家電網營業范圍內共有541座直調火電廠,其裝機容量為4.16億千瓦,約占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70%。
“經濟形勢并沒有明顯復蘇跡象,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工程,認為推動了工業生產量,從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用電量,也有較大原因。”一位業內人士更是當頭棒喝。
高耗能企業復燃
盡管相關政府部門下令清理優惠電價,但是各地政府對能夠拉動GDP增長的高耗能產業,仍有縱容。
2月底,記者調查發現,在河北省定州市一村莊,當地農民因為小煉油連夜生產,造成村內水源被污染,村民只能購買大桶礦泉水充當水源。“小煉油廠都是凌晨開始生產,當地也沒有怎么管他們,但是污染特別嚴重,本地的水都不能飲用了。”當地一村民告訴記者。
中國近十年多次整合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煉油產業,但頻繁出現成品油供應短缺,讓小煉油廠得以生存。據記者從山西、山東和河南等省了解,本來去年各地區均取締了不少小煉油廠等非法高耗能小企業,但目前雖然油價較低,小煉油企業仍然有利可圖,加上各地方政府因經濟形勢低迷對小煉油廠等小企業管理不嚴,所以部分地方又開工生產,因為小煉油廠多在農村,很多小煉油廠甚至還是用價格比較優惠的農業用電。
與此同時,記者還了解到,鋼市在去年11月中旬超跌反彈,因鋼廠廠內庫存下降以及原材料價格水平較低,鋼廠復產速度進一步加快, 2月份部分地區還有一些小煉鋼廠復燃。
去年三季度以來更有許多高耗能企業因獲得當地政府的優惠電價起死回生,并在今年2月份實現較快發展。
從2008年三季度開始,由于各地發電量增速下滑趨勢嚴重,內蒙古率先出臺《電力多邊交易市場方案》,實施優惠電價政策。隨后青海、寧夏、云南、陜西、甘肅、廣西、四川等省區迅速跟進,分別以政府文件或口頭約定的方式推出優惠電價政策。
這種優惠電價政策大多由地方政府主導制定,以發電企業、煤炭企業、電網多方做出讓利的方式,來降低高耗能企業的用電成本,刺激地方經濟增長。優惠電價實行到今年2月效果顯著,大批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等高耗能企業起死回生。
2月底,驚覺電量異常增長的政府相關部門才迅速出臺政策清理優惠電價。
三部委清理優惠電價
“三部委清理優惠電價勢必影響了高耗能產業的低成本,如果嚴格執行,在目前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失去低成本的優惠,高耗能企業將自行被淘汰。”英國巴克萊銀行北京代表處代表、煤炭分析師劉清泓說。
記者從電力系統獲悉,進入3月份以來,用電量同比已有回落。
三部委下發的清理優惠電價的文件指出,近來,針對經濟增長放緩、高耗能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情況,部分省(區)自行出臺措施對高耗能企業實行優惠電價。這種做法造成電價政策混亂和價格信號扭曲,不利于促進高耗能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雖然三部委申明清理高耗能優惠電價與大用戶直購電這一電改舉措并不沖突,并指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大用戶直購電試點工作。
但有業內人士質疑,三部委清理優惠電價,其實是想回收地方政府給用電大戶優惠政策的權利。
劉清泓認為,大用戶直供電的本意是為了限制地方政府以行政干預的方式降低電價的權力,而采用市場化的做法,使發電企業、用電大戶自由協商定價;這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嚴格用電大戶的準入門檻,將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拒之門外,規范用電優惠的群體,才能防止優惠電價再次引發高耗能企業起死復生的現象發生。(來源:人民網)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