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我國出口行業的現狀
2007年年底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不僅給美國經濟造成重創,由于美元以及美國經濟的核心地位,世界經濟也未能幸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
全球經濟放緩尤其是美國經濟衰退,使得對我國產品進口需求回落,從而對我國外貿出口構成負面影響。目前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和外貿順差出現明顯下降。據海關統計,2008年上半年中國出口6666億美元,同比增長21.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7個百分點。上半年貿易順差為990.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凈減少132.1億美元。這是當前國際環境和國內政策(如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調整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考慮到美國經濟衰退和世界經濟放緩,預計2008年下半年,我國出口增速將繼續回落,貿易順差將低于去年。總之,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負面影響正在顯現,當前我國出口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
2 當前我國出口行業面臨四大困境
2.1 外需回落促使出口增長放緩
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使得我國外貿出口對美國經濟的依賴程度較高。根據商務部的統計,美國一直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而我國外貿依存度也一直處于高位。下表顯示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貿易依存度近年來持續上升,從2001年的6.08%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仍達8.95%,對美出口依存度上升較快,從2001年的4.10%升至2006年的7.56%,2007年仍達6.89%。
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表 (單位:%)
年份 對美進出口貿易依存度 對美出口依存度
2001 6.08 4.10
2002 7.68 5.52
2003 8.96 6.56
2004 8.78 6.47
2005 9.50 7.32
2006 9.76 7.56
2007 8.95 6.89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海關數據。依據當年當月的人民幣匯率計算。
正是這種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性,使得次貸危機后的美國經濟衰退,對中國出口和經濟增長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美國經濟過去20年以來的主要增長動力來自居民消費,而居民消費的動力來自家庭資產升值的財富效應以及非常容易得到的消費貸款。次貸危機后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和信貸緊縮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和預期。自2007年以來,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開始走低,2008上半年大幅度下跌,7月達到51.9,略平于6月的51.0,但大大低于2008年1月份的87.3。這意味著房價下跌的負財富效應將使美國消費疲軟持續較長一個時期。與此同時,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速也在迅速下降。200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2327.0億美元,同比增長14.4%,大大低于2006年的24.9%和2005年的30.4%。這說明,次貸危機后的美國進口需求萎縮正在導致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速放慢。
2.2 美元貶值減弱我國產品的價格優勢
由于對美國經濟放緩的擔心,美聯儲連續降息,美元資產遭到拋售,導致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加速貶值。美元貶值使得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升值,從而對我國出口增長造成負面影響。
次貸危機后,為了應對危機可能產生的經濟衰退后果,美聯儲自2007年9月19日至2008年4月30日的半年時間內,已經連續7次降低利率,從5.25%降至3年來的最低點2.00%。尤其進入2008年,降息的頻率加快,幅度增大。其中1月22日和3月18日,均下調75個基點,是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使用聯邦基金利率以來的最高降幅。
美聯儲的連續降息舉措,再加上多次注資,加大對市場的貨幣投放等措施,進一步導致全世界市場美元泛濫,進而導致美元迅速下跌。在2007年7月2日至2008年3月21日的8個多月里,美元指數下跌了10.67%,貶值幅度之大為20多年來所少有。
與此同時,面對來自通貨膨脹、美元不斷貶值以及外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三大壓力,從2007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加大了貨幣政策的調控力度。2007年,央行史無前例地6次動用加息工具,中美兩國背向而馳的貨幣政策將使兩國息差進一步擴大,導致資本向高息貨幣國家涌入,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逼迫人民幣對美元加快升值。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目前累計升值約16.5%。
2.3 通貨膨脹加劇壓縮出口企業利潤空間
次貸危機之下的美國弱勢美元和降息政策搭配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問題,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導致國際資源類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壓縮我國出口企業利潤空間,不利于外貿出口。
一方面,美聯儲持續降息,中美息差擴大,投機資本大量涌入,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加速升值,迫使央行擴大基礎貨幣投放;另一方面,次貸危機推動大量投機資本涌向期貨市場,推動全球油價、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加上降息后的美元疲軟,使得按美元計價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我國構成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
更重要的是,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并且是資源類產品的重要進口大國,卻并不掌控這些資源類產品的定價權。2008年鐵礦石談判已經塵埃落定,鐵礦石協議價格比上年上漲65%。作為鋼材生產的重要原料,鐵礦石往往占到成本的30%~40%。鐵礦石漲價對很多鋼鐵公司來說也就意味著成本的大幅度上漲,進而會對整個鋼鐵業的盈利能力和業績產生影響。
2.4 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惡化出口企業外部生存環境
美國正值大選年并發生經濟減速,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升溫,貿易沖突可能性增加,從歷史經驗來看,每當全球經濟出現問題,貿易保護主義總會抬頭。
次貸危機已使美國經濟增長減速,失業率上升。在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和美國貿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況下,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將更加頻繁。2007年,美國對中國提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案件數量增加,頻率加快。截至2007年,美國對中國產品共發起約129起反傾銷調查。其中,2007年新發起5起單純反傾銷調查,涉案產品為六偏磷酸鈉、鋼釘、鋼絲衣架、電解二氧化錳、聚酯薄膜。另外,美國分別對中國標準鋼管、復合編織袋、工程輪胎、亞硝酸鈉、薄壁矩形鋼管、橡膠磁鐵和低克重熱敏紙發起7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
3 我國出口行業應對當前困境的對策建議
當前美國次貸危機短期難以解決,美元長期疲軟,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使我國出口行業面臨諸多外部不確定性因素。此外,中國的經濟發展已進入關鍵時刻,如何在全球經濟衰退中,防范風險,避免中國承受更大沖擊,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防范風險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分散風險,二是轉嫁風險。
在分散風險方面,可從如下三個方面著手。
(1)出口市場多元化
進一步落實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開拓新的市場領域,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在繼續拓展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的同時,也應加快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拓,如俄羅斯、印度、巴西等,逐步實現市場結構多元化,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我國也應加強同中東、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經貿合作,采取各種方式推動我國對這些地區國家的出口。
(2)外需與內需并舉
由于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必然帶來全球貿易量的萎縮。在全球經濟進一步放緩的情況下,中國必須更多地依靠內需,依靠國內的消費,而不是出口來推動增長。當然,擴大內需還需要國內配套政策的完善才能得以實現,如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增加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就業和再就業等。出口企業應積極拓展內部市場,分擔出口壓力。總之,內需推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只有堅持擺脫對外部經濟的依賴,尤其是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才是應對類似次貸危機的國際經濟動蕩的長久之計。
(3)企業“走出去”
次貸危機以后,美國一些金融資產價格相對縮水,更接近合理的價格區間,為中國對外投資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契機。為此,企業應積極穩妥地推進對外投資,既要抓住機遇,又要規避風險。一是要采取多種方式,除主權財富基金外,同時鼓勵國內企業和銀行進行商業性投資,實現投資多元化;二是加強調研,增強談判能力,提高投資的科學性;三是加強統一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市場多元化、依靠內需,企業“走出去”是應對次貸危機的良方,但畢竟一個新市場的建立,內需擴大,對外投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企業要生存,尤其是短期內不少企業還是要通過出口美國維持生存,這就要想辦法轉嫁風險。在轉移風險方面,可以從如下三方面入手:
(1)使用出口信用保險等金融工具
針對美元長期疲軟的匯率風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選擇使用出口信用保險工具。美元貶值加劇匯兌風險,國外買方拒收、拒付和拖欠的風險隨著匯率風險水漲船高。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企業銀根緊縮,中國出口企業收款等待時間比以前明顯增加,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面對這種形勢,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企業提供的短險融資產品,不但可以有效規避上述收匯風險,更可以與銀行融資結合,幫助企業加速收匯的進程,從而降低匯差損失。另外,從國家層面來說,在面臨全球經濟動蕩、美元貶值、投機因素增加的艱難情況下,應適度放緩人民幣升值速度,執行穩健的匯率政策更有利于減少投機資金的流入,保證中國經濟健康增長。實踐證明,人民幣匯率升值抑制通貨膨脹效果并不理想,而國內結構性問題并不因此而得以解決,因此應適度放緩人民幣升值速度,人民幣近期不宜繼續升值。
(2)提高產品出口退稅率
出口退稅政策是我國短期調節外貿政策中最直觀、力度最大的一種。鑒于出口形勢的變化,有必要通過出口退稅率的短期回調,以緩解出口企業面臨的壓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保持我國外貿出口平穩較快發展。
(3)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大力支持和鼓勵企業改變以往那種靠低價格、低勞動力成本競爭的格局,走品牌道路,往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同時,大力支持和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加大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的力度,使企業提升產品結構,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傳統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面對美元貶值、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生產成本上揚等不利局面,應變被動為主動,實現產品的迅速轉型和升級,以較早占領行業制高點,從而轉移外部市場風險。
來源:中國物流與采購網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