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海嘯已明顯沖擊到中國實體經濟,我國外貿11月出現2002年3月以來首次負增長。企業普遍反映,出口訂單減少加上一些產品價格驟跌,是導致外貿額下降的原因。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總值為2378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0.9%。其中出口13171.6億美元,增長19.3%;進口10612.1億美元,增長22.8%。但11月份當月,我國進出口總額為1898.9億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進口749億美元,下降17.9%。
7年來出口首次負增長
我國上一次外貿負增長出現在2002年2月,為-5.8%。而出口負增長出現在2001年6月,為-0.6%。當時出口負增長是受IT泡沫破滅引發美國經濟衰退拖累,但也僅僅是單月輕微負增長。
進出口額的大幅跳水讓有關方面頗感意外。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海關總署上報數據的頻率已經由以往的每10天一次調整為每天一次。不過,很多出口企業對于外貿數據縮水并不感到太意外,今年以來歐美等主要市場訂單在逐漸減少,加上最近價格暴跌,這些都在11月的數據里體現出來。
廣州番禺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談到,現在,海外采購商不敢輕易下單而轉向先銷售之前的庫存,不少出口企業訂單都減少三成以上。此外,出口形勢不好,也直接導致很多生產企業減少進口原材料,加上國際油價、重金屬以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價格暴跌,進口數量減少與價格下降雙重因素疊加導致目前進口額也大幅下降。
自今年第二季度以來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經濟不少已出現負增長,外部需求放緩拉低了11月的出口水平。國家物流信息中心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只有38.8,創下該指數設立以來的新低,新出口訂單指數降幅巨大,比上月下降12.4個百分點。
外資撤離推波助瀾
不過,有專家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額的沖擊還不至于到大幅下降的程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金融危機以及最近幾個月國際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跳水因素外,也可能與資金外流有關系。
“去年中國外貿額快速增長,與熱錢大規模利用外貿這個渠道進入中國有關系。在一個比較高基數的情況下,中國外貿形勢嚴峻加上熱錢撤出脫水,多種因素疊加導致11月中國外貿額出現負增長。”梅新育說。
梅新育分析認為,熱錢撤出中國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人民幣暫時結束升值轉向貶值,匯率變化導致熱錢撤出;另一方面是很多外國公司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或債務問題,急需從中國回調資金。
為保住外貿平穩增長,繼三次上調幾千種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暫停加工貿易保證金實轉為企業減壓之后,國家在外匯管理方面的規定也開始有所松動,由以前為防止熱錢進入轉向方便企業進出口。
中國政府網13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到,在外匯管理方面,要大力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進貿易收結匯與貿易活動真實性、一致性審核,便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貿易融資。適當提高企業預收貨款結匯比例,將一般企業預收貨款結匯比例從10%提高到25%,對單筆金額較小的出口預收貨款不納入結匯額度管理。調整企業延期付款年度發生額規模,由原來不得超過企業上年度進口付匯額的10%提高為25%。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