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下跌減緩了石化企業的成本倒掛壓力,但是,資源價格扭曲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不應因此而中斷資源價改。相反,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更果斷地將資源價格理順。人為壓低資源價格而形成的隱性通脹終有一天會釋放,現在則是釋放的大好時機。
首先,油價大跌意味著全球經濟調整回歸到了“經典模式”。2007年是全球經濟上一輪經濟擴張周期的結束期,在這一年的7月,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其他主要新興經濟體,也幾乎是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高通脹,但各國推出的緊縮措施對打擊通脹似乎成效不彰,增長下滑的同時,通脹和通脹壓力不見緩解,令 “滯脹”成為媒體的高頻詞。以油價為例,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初,大約是75美元,而到了今年7月份最高漲到了147美元,幾乎翻倍,其他商品價格在此期間也都有一定的漲幅。如果從中國政府確定“雙防”方針算起,油價也上漲了將近50%。
這種非經典的經濟調整,原因十分簡單,就是美國為了緩解次貸危機而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疲弱和流動性過剩,使得通脹不能與經濟緊縮同步實現。隨著美國次貸危機進入后三分之一階段,各方面對美聯儲收緊貨幣的預期升溫,加之日本和歐洲經濟瀕臨衰退邊緣,美元進入升值軌道,“次貸因素”對全球調整的干擾已逐步消退,全球經濟已經日益遠離“滯脹”風險,而進入更為經典的調整模式———下滑(或衰退)與物價減緩同步的階段。全球經濟下滑終于在大商品價格上得到體現,而大商品價格又重新成為全球經濟下滑程度的預測指標,兩者的關系終于得以理順。
其次,對中國而言,油價下跌不能成為資源價改半途而廢的理由。美國收緊貨幣和美元走強基本上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要趨勢,而日本、歐洲經濟的疲弱格局也將延續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包括油價在內的國際大商品價格恐怕仍將維持小熊市格局。這一方面對中國國內的物價回落有利,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為放棄擬議中的資源價格改革提供借口。
誠然,油價下跌減緩了石化企業的成本倒掛壓力,但是,資源價格扭曲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不應因此而中斷資源價改。相反,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更果斷地將資源價格理順。人為壓低資源價格而形成的隱性通脹終有一天會釋放,現在則是釋放的大好時機,要及時恢復和完善原油和成品油價格之間的聯動機制。價格是調節供求的最佳工具,高油價下,美國的汽油消耗絕對量已經下降了3%-5%,這確實為全球油價下跌做出了“貢獻”,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今后不要再犯類似的低級錯誤,通脹出現后,是應該及時治理的,“扛”通脹和通過價格管制將通脹“藏”起來,是個壞主意,也是扛不住、藏不住的。
最后,節能政策不能受油價波動而有絲毫改變。如果油價再進一步下跌并且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的話,各方面進行節能和新能源開發的積極性將會下降,但是,國家對節能和新能源開發的支持應該矢志不渝,政策應該保持連貫性,應該計算長期的而不是短期的經濟賬。中國人向節儉能源生活方式的過渡應該加快,而不是減慢。
應該深刻認識到能源對中國經濟和環境的巨大長期制約作用。即使有一天,石油公司和煤炭企業因能源價格低迷而大量虧損或破產,也不能改變節能的政策,不能停止對節能生活方式的倡導,不能停止新能源的開發。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