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上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在產業政策的有力帶動下,我國光伏產業保持了迅猛增長的勢頭。一是從生產能力上看,2007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總產量的50%左右,且90%以上的產品用于出口。二是從產業布局上看,我國形成了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區格局特色的區域產業集群,部分企業還加大了海外并購和投資設廠力度,形成了面向海外的國際化企業。三是從產業作用上看,我國光伏產業既為半導體設備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和市場空間,促進了國產設備技術水平提高和企業資金循環積累,也為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集成電路所需的電子級多晶硅材料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四是從發展前景上看,光伏產業符合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要求,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的光伏市場將會呈指數增長。
然而從2011年開始,我國光伏產業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山車”式發展。2011年一季度還處于增產擴容的爆發性增長階段,之后則急劇逆轉陷入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局面。2012,無序擴張導致產能過剩,主要上市公司業績全線下滑,國外市場萎縮和貿易壁壘更是雪上加霜?傮w來看,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的困境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全球產能嚴重過剩
根據歐盟能源研究中心(JRC)和歐洲光伏工業協會(EPIA)統計,2011年全球光伏電池產量已達到33GW,實際產能達到63GW,產能過剩率約50%(見圖1)。從國內情況看,2011年我國光伏電池產能已達到35GW,可以滿足全球光伏電池的安裝需求。我國光伏產能增加是推動全球產能持續增長的主因。
2. 市場需求萎縮
國際市場方面,2011年以來,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紛紛下調了對光伏產業的補貼,歐洲的光伏市場開始萎縮,其國內企業不斷倒閉。原本占據世界光伏裝機70%以上,占中國光伏電池出口80%的歐洲市場需求大幅下滑。與此同時,為了保護國內企業,美國和歐盟開始對我國的光伏產品實施“雙反”調查。國內市場方面,由于國內市場尚未全面啟動,2010年中國出口了7.5GW的光伏產品,僅僅在國內安裝了500MW。2011年的數據表明,我國光伏產品有近90%出口到海外,其中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占比約15%,而在歐盟市場占到近六成,出口額高達204億美元。
3. 主要公司業績全線下滑
自2011年以來,光伏產業形勢逆轉。2011年度,在美國上市的我國光伏企業凈利潤開始大幅度下滑,有7家虧損。2012年第一季度,在境外上市的國內光伏企業全部報虧,在國內上市的光伏企業收入同比下滑33.82%,凈利潤同比下滑99.74%。2012年上半年,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高達175億美元。此外,國內諸多上市公司的營運數據也表明,當前中國光伏產業已經真正進入了產業發展的“寒冬”。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