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日數據顯示,9月CPI同比上漲3.1%,創7個月新高,超出預期。分項指標中,食品價格上漲6.1%,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約1.98個百分點。超出市場預期的CPI數據引發了市場投資者的擔憂,雖然這個數據受雙節假期以及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但重回3時代的數據也預示著溫和的通貨膨脹也許即將到來。
通貨膨脹,一個在20世紀使用最頻繁的經濟用詞,自進入新世紀初以后一度變得沉寂。但面對全球經濟不斷出現的危機、基礎性資源的相對匱乏以及人口總量的持續增加,政府層面和社會各界對通貨膨脹趨勢的關注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尤其是近些年來,消費價格指數的不斷攀升切實加大了人民生活的成本,雖然具有滯后性,但每次數據的公布都會引來金融市場的一陣騷動,從而使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更加關注通貨膨脹數據,并且利用數據對商品期貨價格的波動進行提前的預判。
通貨膨脹和大宗商品走勢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系,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預期加快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最終形成實際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錢幣貶值,人們為了規避風險會把現金和存款用來兌換成硬通貨,而兌換來的硬通貨絕大部分都會去購買生活必需品(例如:大米,油,玉米等),從而又促進了這些商品價格的上漲。
通貨膨脹之后,通常都面臨貨幣緊縮政策。各國央行通過再貼現,窗口指導和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手段來回籠資金。而國際上的熱錢經過短暫的避險之后,很大部分會流出金融市場以投資實業。這樣使得大宗商品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迫使價格下挫。
自1971年至今,大宗商品出現過兩輪大幅上漲行情都是由于惡性的通貨膨脹所引起。第一輪是在1971-1980年,當時資本主義世界處在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后的“滯漲”時期,經濟停滯不前,增長緩慢,而通貨膨脹嚴重,導致商品的暴漲。CRB指數由1971年9月末的96.8點上漲到1980年11月的334.8點,上漲幅度高達246%。而其中原油由3美元一桶上漲到1980年的40美元一桶,黃金則從35美元/盎司上漲到了850美元/盎司。
而2003年以來,大宗商品再次出現暴漲,尤其是龍頭品種原油,從1998年底的10.72美元/桶,上漲到2008年7月的147美元/桶,上漲幅度巨大。而這一波上漲表面上看是全球經濟大幅增長帶動需求增長引發商品上漲,但實際上更重大的動力在于全球資金泛濫導致的通貨膨脹。自從9·11事件之后,美聯儲長期將利率維持在1%,相當于向全世界輸出通貨膨脹。因此,2003年大宗商品上演的這出超級大牛行情,是由經濟增長和美元貶值充當導演。
從9月份至今,大宗商品價格指數(日線圖)仍然維持高位寬幅震蕩格局,也是對現行CPI數據走高的一個有力支持。而后續的CPI數據是否能夠持續平穩攀升,也是決定大宗商品價格能否有力突破前期高點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對于后期走勢而言,筆者認為在今年年底之前CPI數據依然會溫和上漲,持續維持在3%以上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有了數據的支持,日線圖中大宗商品價格突破9月11日的高點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周線圖上則將走出陽包陰并呈現逐步攀升的態勢。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