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本網記者崔永燾 報道) 近日,由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實施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柴達木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鹵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在京通過項目驗收。
“柴達木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由“萬噸級吸附法碳酸鋰產業化示范工程技術研究”、“西臺吉乃爾鹽湖鉀硼鋰鎂綜合開發工程技術研究”和“鉀肥生產過程廢棄氯化鈉精制分離關鍵工程技術與裝備”3個課題組成。通過項目實施,建成了1萬噸/年吸附法生產碳酸鋰、15萬噸/年硫酸鉀鎂肥、1萬噸/年硼酸、5000噸/年鍛燒法生產碳酸鋰、2.5萬噸/年氧化鎂和18萬噸/年氯化鈉精制產業化生產裝置,相關產品質量達到國家標準。
“鹵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項目由“柴達木盆地鹽湖難開發鉀礦開采技術研究”、“鹽湖鉀肥生產中提高鉀回收率技術開發”、“萬噸級水氯鎂石脫水制取無水氯化鎂及高效電解金屬鎂技術研究”、“萬噸級水氯鎂石制取鎂系列產品聯合工藝工業試驗”、“硫酸鹽型鹽湖鹵水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油田水資源勘查評價與開采技術研究”、“南翼山地區油田水鹽田分離與綜合利用技術試驗研究”和“利用老撾鉀礦進行5000噸/年氯化鉀及其綜合利用試驗”等8個課題組成。通過項目實施,獲得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9項,建成10萬噸/年熱溶法氯化鉀結晶裝置等示范線18條,申請發明專利19項,授權17項。一批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成功應用,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比如,低品位固體鉀礦固液轉化技術,可使原來不能直接開采的低品位固體鉀資源轉換開發出2.4億噸可利用鉀礦,顯著增加了國家緊缺鉀鹽資源的戰略儲備;鹽湖鉀肥生產中提高鉀回收率技術,實現了正浮選回收率從48 %提高到了57 %,反浮選回收率從55 %提高到了63 %。
兩個科技項目的順利實施,成功突破了多項制約我國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的關鍵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為國家創新型鹽湖產業集群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對推升我國鹵水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發展循環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