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銹鋼中最重要的一個原料是鎳價,最高成本比重達到70%。而去年以來,上躥下跳的鎳價加劇了不銹鋼全行業的風險。08年,回歸的鎳價對不銹鋼價格波動的影響將逐步減弱。”
海通證券鋼鐵行業分析師劉彥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鎳價暴漲暴跌是整個不銹鋼行業的“心病”。08年,廠家對產能的收縮以及節鎳型400系不銹鋼比重的提升,將使不銹鋼行業逐漸轉暖。
相關資料顯示,只要在鋼中加入足夠的鎳,就可以生產出消費者期盼的不生銹的不銹鋼。一噸不銹鋼中,鎳的成本占到了60-70%,而鎳價達185000元/噸。在國外,主要以不銹鋼廢料為原料來生產不銹鋼。而中國,200系不銹鋼以鉻錳為主要原料;300系以鎳為主;400系以鉻為主。200系價格便宜,但耐腐蝕性差,不易回收;300系質量最好,但價格昂貴;400系經濟、成本不高。
市場人士認為,2007年,中國不銹鋼行業風風火火的產能擴張直接推動了上游原材料鎳價的上揚。2007年4月,LME鎳價接近51000美元/噸,同期300系鋼價達到43600元/噸。暴漲的鎳導致產能釋放,直到產能過剩,價格暴跌。2007年下半年,被暴炒的LME鎳價一路下滑至23000美元/噸,而不銹鋼價格也是一路下滑至30000元/噸。這一年,中國鎳的消費量達到了31.3萬噸,自產6.78萬噸,自給率22%。
2007年,鎳價給中國不銹鋼企業上演了一場活生生的“肉搏大戰”。按月進貨的太鋼不銹,逃過鎳價暴跌這一劫。
在鎳價暴漲的同時,中國企業開始從價格便宜的紅土鎳礦中提取鎳,從而大大降低不銹鋼生產成本。根據國際不銹鋼協會的統計數據,2007年我國節鎳型400系不銹鋼的產量184萬噸,占不銹鋼總量的25.5%,比07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和國際發達國家30%~40%的400系不銹鋼比例相比,我國在不銹鋼生產的節鎳方面仍有很大空間。目前,太鋼不銹400系不銹鋼的比重已經占到40%。08年,減少300系產量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為降低鎳價波動對不銹鋼市場帶來的風險,最近不銹鋼生產企業開始琢磨一種新定價辦法——不銹鋼合金附加費。
在歐洲,不銹鋼價格由基價和合金附加費兩方面組成。基價是根據鋼廠的運營成本以及行業的供需比例來計算,其價格相對穩定。合金附加費主要是由生產不銹鋼所需要的主要原料(如鎳、鉻)等的價格比例計算而成,因而隨著原料價格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定價辦法可以降低鋼廠、貿易商以及下游用戶的市場風險。不銹鋼行業的利潤也將透明化。當然,待業游戲規則的改變會涉及到各大鋼廠利潤的重新分配。不銹鋼行業自律機制要真正發揮作用,尚需時日。
本信息來源互聯網,僅供參考!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