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春意盎然的烏蘭察布大地上,鐵合金產業正以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書寫著傳統工業向新質生產力躍遷的壯麗篇章。曾因高耗能、高污染被貼上“傻大黑粗”標簽的鐵合金重鎮,如今以“高智綠”的嶄新姿態站上全國產業轉型的潮頭。曾經冒著黑煙的礦熱爐被5G智能機器人精準操控,灰撲撲的廠房蛻變為綠蔭環繞的“花園車間”,廢渣余熱化作城市供暖的綠色能源……一場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低碳循環為底色的產業革命,正在這片草原腹地書寫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烏蘭察布典范”。
一、破局:以技術革命撕掉“兩高”標簽
曾幾何時,高耗能、高污染如同鐵合金產業的“灰色烙印”。面對“雙碳”目標,烏蘭察布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啟綠色革命,2021年起,全市實施“三個一批”淘汰落后產能、“五化改造”重塑產業生態,僅2021年—2022年,該項行動帶動技術改造投資約40億元,推動全行業實現原料棚全封閉,運輸系統全程全封閉,余熱、余氣循環利用,礦渣循環綜合利用及生產智能化。景蕾實業公司全密閉錳硅合金埋弧直流礦熱爐、豐鎮華興公司的高碳鉻鐵全密閉直流爐、興和三美公司的高硅硅錳直流爐項目,則讓烏蘭察布成為全球直流冶煉技術應用的“試驗田”。短短三年,烏蘭察布鐵合金產業脫胎換骨,2024年產量1132萬噸,占全國31%;年產值800億元,撐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
二、蝶變:綠電賦能與循環經濟的“雙向奔赴”
在豐川循環經濟開發區,綠電與鐵合金的“化學反應”正釋放巨大能量,內蒙古王遠實業依托自治區首個工業園區綠色供電項目,以30%綠電替代傳統能源,節省煤炭6萬噸/年,CO2排放減少16萬噸/年;吉鐵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冶金綜合項目以“尾氣制甲醇”技術為核心,年消耗5.94億立方米電爐尾氣,生產17.5萬噸甲醇和10萬噸大規格石墨電極,開辟“碳捕集+碳中和+新機遇”的新發展模式;旭峰新創實業更以全密閉礦熱爐、智能筒倉和綠電消納系統,打造出行業新標桿。如今,1678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與“千萬噸級綠色鐵合金基地”交相輝映,讓“綠電烏蘭察布”名片愈發閃亮。
三、領跑:科技突圍鍛造全球話語權
烏蘭察布鐵合金產業的“創新基因”已深入骨髓,2024年11月,鐵合金科技創新研究院的成立,匯聚了清華大學、中國鋼研集團等頂尖科研力量,聚焦直流爐工藝優化、綠氫冶煉等前沿技術,為產業注入“最強大腦”;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攜手內蒙古啟迪清潔能源研究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綠色低碳鋼鐵冶金全國重點實驗室“利用鐵合金熔渣制備人造石材的研究及示范”實驗項目取得成功,鐵合金熔渣“化身”環保人造石材,實現了“變廢為寶”;景蕾實業全球首臺36000千伏安直流礦熱爐,標志著全球首次如此大規模全密閉設備的誕生;新太元新材料5G智慧工廠、旭峰新創實訓基地等標桿項目,將機器人操控、大數據運維變為常態;吉鐵鐵合金主導制定140余項國標行標,其低微碳錳硅合金封閉電爐技術獨步全國……從“跟跑”到“領跑”,烏蘭察布已手握行業“標準權杖”。
四、共贏:千億集群托舉民生幸福線
產業躍升的“含金量”更轉化為民生“幸福指數”,1.8萬個就業崗位讓本地青年實現“家門口致富”;鐵合金產業聯盟帶動配套企業發展,從物流運輸到設備維修,從環保服務到數字運維,一條千億級生態鏈蔚然成型;鐵海快線專列打通豐鎮至天津港的“出海通道”,物流成本驟降;智慧園區、零碳工廠的建設,讓昔日的“灰色廠區”變身綠樹成蔭的生態園區。2024年,1132萬噸產量、800億元的產值、無數個家庭受益的就業數據,印證著烏蘭察布市經濟貢獻從單一到多元的擴展。
站在新起點,烏蘭察布錨定“2025年產能超1500萬噸、產值超1000億元”目標,以直流技改、綠電替代、廢渣循環利用為支點,撬動傳統產業“金色產值”與“綠色顏值”共生共贏。這片曾以“鐵與火”鍛造工業根基的土地,正以科技之光點燃新質生產力引擎,為中國式現代化工業轉型貢獻“烏蘭察布方案”。
來源:內蒙古碳中和產業協會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