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從近期一系列政策走向看,已一再推遲的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正漸行漸近。發改委和國土部近期已形成和出臺了重磅城鎮化相關政策。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正式提交人大常委會討論。多位專家學者呼吁,城鎮化的建設與推進,不能單兵突進,需要綜合(行情專區)的配套改革創新。
“去年新一屆政府以新型城鎮化為第一個發展戰略,原定今年4月份召開全國城鎮化會議。但是在城鎮化問題上,有關主管部門講的是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或者怎么讓農民進城,沒有跟得上十八大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文明,和縣域經濟結合的新型城鎮化。很多問題并沒有討論清楚,因此城鎮化會議一拖再拖。”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向上證報記者表示。
但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動向顯示,全國城鎮化發展的“框架”已經基本成型。首先是近日發改委下發了《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若干政策的意見》,該《意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促進重點開發區域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另外,有報道稱,國土資源部已經形成了支撐城鎮化的土地制度改革的27條建議。一個更加明確的信號是,國務院近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的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明確了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基本思路。
對于即將拉開大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曉山認為,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是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問題。而農地改革要不走偏,戶籍制度、政績考核和國民收入分配體系的改革一個也不能少。
“如果現行的體制不變,包括國民收入分配體系、財稅體制、行政管理體制和干部考核晉升體系等不變的情況下,任何聽上去很美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和提法往往都難以避免地在施行過程中走樣,會被一些利益集團利用而各取所需,政策下行過程中被扭曲,而最終受損的很可能還是身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因此,要推行新的城鎮化,必須要進行全方位配套的綜合、深層次改革,把制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解除。”張曉山表示。
對于土地問題,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近期提交的關于城鎮化的調研報告也認為,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同時確保土地增值收益主要歸農民所有。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支持農民承包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有序流轉,促進農村土地適度集中和規模化經營。同時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征地補償機制。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房地產(行情專區)金融中心主任汪利娜則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不能只是“圈地造城”,產業配套至關重要。“過去中國城鎮化之所以取得快速發展,在于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為起點的社會經濟改革,一批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的崛起成為夯實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今的新型城鎮化中農民轉化為市民,需要有配套的產業支撐。”
溫鐵軍也建議,吸取我國改革初期的發展經驗,當下應當創新城鎮化與中小企業相結合的發展機制。
“從歷史經驗看,1984年我國完成‘家庭承包’和‘財政分級承包’這兩個重大改革之后,出現鄉鎮企業與城鎮化同步擴張的內需拉動增長趨勢。不到10年間,縣以下工業形成半壁江山,建制鎮也從不足2000個增加到上萬個。”
他表示,如果建制鎮在基本建設上逐步完善,就會使中小企業向建制鎮集中。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縣以下城鎮的進入門檻低,而大城市門檻高。城鎮化和中小企業的結合,能就近從農村吸納勞動力,形成較低成本的社會保障。即如果勞動力就近在城鎮就業,一旦失業或者在城鎮創業失敗了不至于有后顧之憂,它會極大弱化掉經濟波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