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鐵合金菁英聚首紫禁之巔 洞見產業新勢能 · 鏈接跨國新商機」
5/28-30 北京 共鑄億級市場新生態!聯系方式:15343160065
中國鐵合金網:漫步在銅都大地,抬頭可見藍天白云、低頭可見綠水凈土。山清水秀的生態美景,讓銅陵人民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
安徽省銅陵市素有“中國古銅都”之譽,依礦建市、因銅而興。然而,曾幾何時,工業經濟快速增長伴隨的高能耗、高污染也一度成為城市成長的“煩惱”。近年來,銅陵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搶抓國家試點機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2024年,銅陵成功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實現了由試點先行到示范引領的邁進升級。銅陵《固廢基新型低碳膠凝材料在礦山充填與尾礦處置中的應用》《萬華秸稈綜合利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典型案例》入選聯合國巴塞爾公約亞太中心公布的“無廢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典型案例,相關經驗做法被國家相關部門推介。銅陵市已7次榮獲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優秀、連續3年獲評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優秀。
廢渣“淘金” 資源綜合利用提效率
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工業領域,廢渣里也能“淘金”。在義安區的泰山石膏(銅陵)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灰白色的石膏板在傳送帶上不停地向前輸送,工作人員正對石膏板進行涂敷、壓花、貼膜等加工程序。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利用火力發電廠脫硫產生的工業廢渣脫硫石膏和磷酸廠產生的工業廢渣磷石膏為資源,生產新型建材紙面石膏板,年消耗工業廢渣近40萬噸,生產各類紙面石膏板5000多萬平方米。
磷石膏、脫硫石膏,這些曾經被認為是廢棄物的工業廢渣,如今在這里完成了華麗轉身,成為市場熱銷的產品原材料,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等效益多贏。
銅陵正實現再生資源從“有”到“優”的高質量發展,真正讓循環經濟實現既“循環”又“經濟”,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新引擎。位于銅陵經開區的銅陵泰富特種材料有限公司成為了周邊企業的能源供應中心,其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煤氣、蒸汽副產品,外供周邊的18家企業使用。公司持續優化生產工藝,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將富余的焦爐煤氣供給園區多家企業,同時,通過外供蒸汽幫助園區企業替換原有的燃煤鍋爐,降低污染排放,實現園區系統節能減排目標,成為銅陵經開區循環產業鏈中的核心一環。
近年來,銅陵市全面推進鋼鐵、冶煉、水泥、焦炭、化工等行業余熱利用,實施銅冶煉煙氣余熱利用、金隆銅業余熱發電等項目,全市余熱、余壓、余氣“三余”發電裝機容量達48萬千瓦,占工業用電量的22.5%,每年為企業增加收益12億元以上。
“點草成金” 農林廢棄物有去處
生產車間,空氣中飄著淡淡的秸稈香味。在位于樅陽縣的銅陵萬華禾香板業有限公司車間里,機器“吃”進農作物秸稈,“吐”出來環保生態板材,通過技術處理,將秸稈變廢為寶,實現環保、增收雙贏。
“我們以稻麥秸稈、枝丫等農林剩余為原材料制造環保生態板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技術,獲得了國家相關科技獎項。”公司負責人說,“我們的禾香板市場火熱,給多家知名家具品牌供貨。禾香板年產量30萬立方米,消耗秸稈等農林廢棄物40余萬噸,年產值5億元。”
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樅陽縣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00多萬畝,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70萬噸左右。樅陽縣生態環境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利用這種秸稈板材制作出的地板,既能節省大量木材,又可以減少每年因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
變廢為寶、“點草成金”,萬華禾香項目是銅陵“無廢城市”建設的示范項目。在農業領域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全市以秸稈產業化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業投入品規范回收處理、化肥農藥負增長為抓手。
近年來,銅陵市構建從秸稈到板材的產業化收儲利用一體化模式,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經紀人,建立秸稈標準化收儲站27個、堆放轉運點212個,年收儲利用稻麥秸稈60.5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03%,打造出以無醛生態秸稈板為主要產品的家居智造產業園。
垃圾分類前中末端齊發力
“無廢城市”建設,與每位市民息息相關,最直接的就是生活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是“無廢城市”建設的“必答題”,也是一道難題。曾經,分類垃圾箱擺好了,免費的分類垃圾袋也發到居民手中,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如今,讓“無廢城市”理念飛入尋常巷陌、飛向百姓生活,銅陵市構建“垃圾分類+再生資源+物聯網”三網融合模式,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在各小區現場,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分類,擺放著紅色、藍色等不同顏色區分的垃圾桶。分類站配備實時監控、洗手臺、洗手液等,而昔日擺放的傳統垃圾桶則不見蹤影。
每天穿梭在社區、小區,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指導小區保潔員正確分類垃圾,銅陵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中心督導員們感受到了可喜的變化:“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投放參與率、分類正確率越來越高,特別是廚余垃圾收集量比垃圾分類剛開始推行時多出了好幾倍。”
近年來,銅陵市推深做實全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推廣運行“分好啦”“回收郎”等垃圾分類平臺,開辟“不同種類、不同車輛、不同去向”垃圾分類收運專線,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固廢協同處置等項目,實現“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是水泥、“發”出來的是電。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焚燒處理率、無害化處理率全部達標,年再生資源回收總量超10.7萬噸。
一頭連著減污,一頭連著降碳,“無廢城市”建設的推進,正在為古銅都帶來一抹生機盎然的新綠。
來源:經濟日報
- [責任編輯:Alakay]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