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基于‘雙碳’背景下輕量化對輕金屬材料潛在需求的預期,近年來發展鎂及鎂合金新材料產業已成為產業投資熱點。但是,目前國內鎂冶煉在建和擬建產能規模較大,產能擴張增速大大高于鎂消費增速,產能過剩問題應該引起重視,限制鎂冶煉產能過快增長,引導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再次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出席今年兩會的內蒙古多蒙德實業集團董事長石磊始終心系行業。他在一份《關于防止鎂冶煉新建產能過快增長,引導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中,為鎂行業高質量發展建言。
石磊指出,金屬鎂產業是目前我國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鎂礦產資源儲量、鎂及鎂合金產量、出口量、消費量均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國原鎂產量為90萬噸,占全球的91%;鎂產品出口量49.8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國內鎂消費量約為37.5萬噸,占全球總消費量的40.8%。我國金屬鎂材料和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內外相關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需求,還服務國家戰略,在國家重大項目和工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他分析指出,目前,我國金屬鎂的生產與供應優勢、鎂金屬的性價比優勢再度凸顯。鎂及鎂合金創新開發應用案例不斷涌現,內需有望回暖,并將迎來擴大應用的新機遇。特別是在交通輕量化、固態儲能、智能制造、綠色建造、醫療健康等方面將開辟新市場。與此同時,鎂行業也存在隱憂。石磊指出,鎂冶煉在建及擬建項目顯著增加,產能過剩的壓力與風險加大。
他說,2021—2022年上半年鎂價上漲,催發了國內外新一輪鎂冶煉投資熱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獲批的鎂冶煉項目總產能近60萬噸。多地正在規劃和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也有80萬噸以上。上述項目分布在中西部的多個省區。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鎂業分會統計,2021年我國金屬鎂冶煉產能已經達到137.6萬噸,如不加以投資引導,預計未來3—5年,國內鎂冶煉產能將可能超過230萬噸,產能增幅將在50%~65%,產能過剩問題將會凸顯。
石磊進一步指出,由于地緣政治因素和對目前鎂的生產過于集中于中國的擔憂,國外鎂及鎂合金應用進程也難以有大的躍進。逐步降低對我國鎂的依賴也成為國外鎂冶煉新項目推進的最主要理由。目前國外已經有多個鎂冶煉項目進入建設階段。因此,進一步擴大鎂及鎂合金的出口也將受到新制約。
為此,石磊建議:
一是階段性嚴格限制批準新建鎂冶煉項目。建議在3—5年內,除已經辦理完各類審批手續的項目外,階段性嚴格限制批準新建鎂冶煉項目。
二是制訂并實施鎂冶煉產能置換政策,加快產業提標升級。鼓勵和支持現有鎂冶煉企業加快提標升級改造步伐。建議借鑒電解鋁、鋼鐵、煤炭等行業供給側調整經驗,研究制訂并實施鎂冶煉產能等量置換政策,發揮市場調節機制,在不增加總產能的前提下,鼓勵加快鎂冶煉行業兼并重組,鼓勵區域鎂冶煉產業集群、區域鎂合金產業集群、區域鎂基新材料加工產業集群,對行業內相關產業進行整合,優化產業布局。在鎂產業用能方面,鼓勵資源綜合利用型的產業鏈,限制直接使用一次能源(煤、油、天然氣等)作為燃料。對使用煤基燃料的,鼓勵煤炭分質分級利用模式,原料煤使用前鼓勵先提油、提氣,固態碳質產品再利用,用提取出來的煤氣作為鎂冶煉燃料,優化鎂冶煉用能結構,鼓勵關聯產業耦合發展,推動鎂冶煉資源綜合利用。
三是修訂和細化《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的鎂冶煉限制性要求。根據現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鎂冶煉已經屬于限制類項目(綜合利用項目和先進節能環保工藝技術改造項目除外),但對“除外”情形的規定過于籠統和模糊,應該在《目錄》修訂版中對“除外”加以細化并建立相應的評估程序。
四是加強行業與市場分析研究,做好投資與市場導向。組織和部署相關單位開展鎂行業國內外市場系統性和跟蹤性研究,針對以綠色低碳背景下輕量化金屬材料的應用展開專項研發,及時發布正確的市場信息和產業化前沿科技,引導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本理性投資,推動鎂產業鏈價值鏈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續發展。(中國有色金屬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