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鋼鐵行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工業產業,為國家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鋼國,是全球工業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鋼鐵行業去產能、去杠桿,產能結構得到改善,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行業效益有效提升。進入“十四五”以來,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和宏觀環境,我國的鋼鐵行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01
原料進口依存度高,議價能力弱,行業利潤低
鐵礦石是我國煉鋼的主要原料,我國八成的鐵礦石依賴進口。2021年鐵礦石進口量11.24億噸,連續6年突破11億噸。煉鋼所添加的合金原料也高度依賴進口:錳礦對外依存度超過80%,鉻礦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鎳礦超過80%。以淡水河谷、力拓、福蒂斯丘、必和必拓為首的海外礦山壟斷了上游礦產資源,而國內鋼鐵企業相對分散,議價能力不強。當前海外通脹高企,國內需求不足,鋼鐵行業的成本壓力無法有效轉移給下游,導致行業利潤再下一臺階。
02
總需求下滑,行業面臨低效競爭壓力
我國鋼鐵需求六成來自建筑行業,三成來自制造業。當前國內房地產行業面臨流動性壓力,房企正經歷行業內的“供給側改革”,同時海外經濟體進入下滑周期,影響我國制造業出口,意味著鋼材總需求進入下滑周期。鋼鐵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同時行業集中度低,是典型的完全競爭市場,行業自發根據需求調節產量的周期較長。例如,2011年鋼鐵行業進入產能過剩周期,鋼價經歷了5年熊市,最終在“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下,鋼鐵行業才迎來曙光。當前同樣面臨需求下滑、供需偏弱的壓力,雖然環保限產能階段性控制產量,穩定了行業利潤,但行業面臨低效競爭壓力,同時企業分散,在產能淘汰和節能環保等方面自律能力較弱,不利于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
03
節能減排成為監管政策的主要目標
“十三五”期間鋼鐵去產能成效顯著,淘汰了1.5億噸落后產能和1.4億噸“地條鋼”產能。“十四五”規劃里提出要鞏固鋼鐵行業去產能成果,嚴控新增產能,同時提出建立運用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總量等手段遏制過剩產能擴張的約束機制。監管政策重心從“去產能”轉向“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在行業達到目標排放標準前,環保限產和錯峰限產或成為節能減排和調節產量的主要方式。結合“雙碳”目標,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組織實施氫冶金、非高爐煉鐵等低碳冶煉試點項目,也成為鋼鐵行業的重要議題。
我國鋼鐵行業不僅面臨同行同質化競爭,同時也受到上下游產業利潤擠占的壓力。面對海內外新的挑戰,結合國內戰略發展目標,我國鋼鐵行業也呈現一些新的變化。
(一)兼并重組
為解決行業分散、同質化競爭、運營效率低等問題,我國早在“十三五”期間就開始推進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民營企業跨國跨區域重組步伐并進。
國企并購重組的代表有中國寶武鋼鐵重組、鞍鋼重組。2016年寶鋼與武鋼重組成立中國寶武,先后并購了馬鋼、重鋼、太鋼和新鋼,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集團。2021年鞍鋼重組本鋼,兩個具有百年歷史的鋼企完成歷時5年的重組進程,同時凌鋼2022年6月披露鞍鋼正在籌劃與凌鋼進行重組事項,可見,進入“十四五”,國企戰略重組步伐并未停止。
民營企業并購重組的代表有:2018年民營鋼企德龍重組國企渤海鋼鐵成立新天鋼集團;2019年敬業集團收購英鋼;建龍集團近幾年在黑龍江、吉林、寧夏、內蒙古等地實施重組,并于2018年收購馬來西亞東鋼;2022年10月沙鋼官宣將并購南鋼,有望成為我國第二大鋼鐵集團。
隨著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步伐的推進,行業集中度得到有效提升,根據世界鋼鐵協會數據,2016年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CR10)為34.1%,2021年這一數據升至42.1%。行業集中度的有效提升,增強了我國鋼鐵行業對海外礦山的議價能力,增厚了行業利潤;同時,行業在有序競爭、技術研發和節能減排等問題上,將更具自律和創新能力。
(二)國際化產能擴張
我國鋼企為了完善產業結構,保障供應鏈安全,加快了國際化產能擴張步伐。近年來,我國鋼鐵企業海外收購礦山的新聞不斷傳出。比如,2019年寶武的幾內亞西芒杜鐵礦石項目、2021年寶武的澳大利亞阿奎那鐵礦石項目、2022年中鋼喀麥隆洛比鐵礦石項目和鞍鋼澳大利亞卡拉拉項目等。中鋼協的調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海外權益鐵礦產能為1.2億噸/年。原材料工業“十四五”規劃提出,鋼鐵行業要力爭打造1—2個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海外權益鐵礦山,海外權益鐵礦占進口礦比重超過20%。由此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將是我國鋼鐵行業收購海外礦山的上升期。與此同時,我國鋼鐵企業還在海外積極收購鋼鐵產能。“十三五”期間,我國鋼企在海外建成或收購鋼產能約2000萬噸,如德龍鋼鐵印尼德信鋼鐵項目、馬中關丹產業園聯合鋼鐵項目、青山集團不銹鋼項目等;又如,河鋼收購塞鋼、敬業集團收購英鋼、建龍重工收購馬來西亞東鋼等。
(三)鋼鐵冶煉工藝顯著提高,設備得到優化
經過“十三五”期間落后產能淘汰和置換,我國鋼鐵業整體朝著生產設備大型化、智能化發展,國內鋼鐵生產設備總體保持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國內逐步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產能占比達到80%以上。沙鋼5800立方米高爐是國內第一大高爐,僅次于韓國浦項的6000立方米高爐,成為全球第二大高爐。
同時,國內一系列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工藝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如首鋼京唐巨型高爐高比例球團冶煉工藝技術,寶武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技術、300噸轉爐“一鍵煉鋼+全自動出鋼”智慧煉鋼技術,綠色潔凈電爐煉鋼技術、連鑄凝固末端重壓下技術、電渣重熔關鍵技術、熱軋板在線熱處理技術、無頭軋制技術、棒線材免加熱直接軋制技術、無酸酸洗技術等。
(四)綠色發展是長期方向
綠色低碳是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積極貫徹落實超低排放改造、新排污許可制度、重點區域錯峰管控等政策,廣泛應用副產煤氣高效發電等節能技術,大幅提升綠色制造水平。其中,污染物防治實現歷史性變革,噸鋼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別由0.85千克減至0.39千克、由0.85千克減至0.37千克,涌現出一批4A、3A級旅游工廠;節能降耗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噸鋼能耗由572千克標煤減至545千克標煤,鋼鐵企業能源管理逐步從經驗管理轉向現代化管理,從人工數據統計分析走向數字化、智能化;低碳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寶武等鋼企發布低碳發展行動路線,起到了率先示范作用。
(五)企業積極利用衍生品穩定生產經營
除了橫向兼并重組、縱向產業鏈拓展,鋼鐵行業還積極利用衍生品工具來穩定生產經營。衍生品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工具,具有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國內上市的涉及鋼鐵產業的期貨品種包括:焦煤、焦炭、鐵礦石、螺紋鋼和熱軋,基本覆蓋了鋼鐵產業上下游商品,為鋼鐵產業上下游進行套期保值和套利操作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幾年,鋼企及貿易商利用期貨期權進行點價貿易和含權貿易成為常態,運用期貨工具不僅能幫助企業鎖定成本或利潤,更能增強與客戶的黏性,提升企業行業競爭力。
隨著新品種上市步伐的加快,廢鋼期貨、鋼廠利潤指數期貨等也都納入到各交易所的研究范圍之內,鋼鐵行業相關期貨品種必將得到進一步完善,有利于鋼鐵行業多元化運用衍生品工具,助力企業生產經營。
來源:同花順財經
- [責任編輯:Alakay]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