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
據世界鋼鐵協會稱,鋼鐵行業每年收入約為1.6萬億美元,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至9%。
日前,從麻省理工學院分拆出來的清潔鋼鐵技術公司Boston Metal宣布了1.2億美元的融資,由國際鋼鐵巨頭ArcelorMittal牽頭,軟件巨頭微軟參與其中。
比爾·蓋茨的投資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此前曾投資波士頓金屬公司。
波士頓金屬首席執行官Tadeu Carneiro周三在視頻電話中告訴CNBC:“沒有經濟(不需要鋼鐵),沒有鋼鐵就沒有基礎設施。”因此,當談到工業去碳化以應對氣候變化時,“這是一大課題。我不認為這對每個人都是顯而易見的,”卡內羅說。
2013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onald Sadoway和Antoine Allanore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實驗室結果證明,在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情況下生產鋼鐵是可能的。同年,他們成立了一家公司,波士頓電冶金公司,以擴大這項技術并將其商業化。
2017年,Carneiro加入公司擔任首席執行官。他是有鋼鐵行業40年職業生涯的資深人士,主要在巴西金屬巨頭CBMM工作。2018年,波士頓金屬公司在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創立的氣候投資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的領導下籌集了第一輪融資2000萬美元。
多年來,蓋茨一直強調需要考慮制造業脫碳。根據蓋茨著作《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交通領域受到了很多關注,但只占全球排放量的16%,而制造業產生了31%的碳排放。
“每當我聽到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控制全球變暖的想法時——無論是在會議桌上還是在吃芝士漢堡時——我總是問這個問題:‘你對鋼鐵有什么計劃?’”2019年,蓋茨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道。
周五,波士頓金屬公司宣布,它已籌集1.2億美元的C輪融資,由跨國鋼鐵巨頭ArcelorMittal牽頭,微軟氣候創新基金也提供資金。
有了這筆資金,波士頓金屬公司將增加其在馬薩諸塞州沃本的試點設施的綠色鋼產量,并支持波士頓金屬公司巴西子公司的建設,該公司將在那里生產各種金屬。Carneiro告訴CNBC,它計劃于2024年開始建造一座示范鋼鐵廠,并于2026年開始建造一座商業規模的工廠。
ArcelorMittal的碳成本
ArcelorMittal副總裁兼XCarb創新基金負責人Irina Gorbounova表示,對ArcelorMittal來說,制造沒有溫室氣體排放的鋼鐵不僅是一種責任,也是商業必需品。
Gorbounova告訴CNBC:“我們也越來越看到碳成本。”Gorbounova告訴CNBC,在歐洲,排放交易系統(ETS)已經為碳排放定價。
“歐盟一直處于氣候政策的最前沿,但有理由期待其他地區效仿。因此,我們也有商業理由進行去碳化,”Gorbounova告訴CNBC。
“零或接近零碳排放的鋼鐵將成為現實。唯一的問題是,我們能多快完成這段旅程。如果鋼鐵公司不脫碳,他們將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波士頓金屬是如何做到的?
傳統上,鋼鐵生產的第一步是在非常熱的高爐中將從地下開采的鐵礦石或氧化鐵與煤炭結合起來。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Carneiro說,廢料回收也是全球該行業的關鍵部分,占鋼鐵產量的30%(美國為70%),碳足跡“小得多”。
波士頓金屬的技術,即熔融氧化物電解,通過向與Carneiro所謂的“其他氧化物混合劑”混合的氧化鐵通電來制造鐵和氧氣。氧化物是含有至少一個氧原子的化合物,波士頓的過程包括氧化鋁、二氧化硅、鈣和鎂等常見氧化物。
Carneiro說,用這種方法制造鐵的過程中“不涉及碳”。
也就是說,將這種混合物加熱到所需的1600攝氏度需要大量的電能——每年制造100萬噸鋼材將需要500兆瓦的基本負載清潔電力,其大約是為中型城市供電所需的電力的一半。Carneiro說:“電力供應將決定該過程的實施速度。”
電力也必須清潔,否則它破壞了整個目的。
Carniero說:“我們相信,未來,我們將擁有豐富、可靠、綠色和廉價的電力,以便使用這一工藝并制造綠色鋼。”
Carniero說,正在開發其他工藝來用氫氣制造清潔鋼,但它們需要非常純凈的氧化鐵,只有大約4%的商業化鐵礦石是合適的。
波士頓金屬公司最終會將其技術授權給鋼鐵公司,而不是鋼鐵制造商本身。
Carneiro告訴CNBC:“每家煉鋼公司都與我們聯系,以了解我們的進展以及我們何時能夠提供商業可行方案。”“他們都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而且他們現在真的沒有解決方案。因此,他們真的需要一個大規模的解決方案,而我們的技術是唯一可以擴展到這10億噸容量的技術。”
編譯htb, 信息來源自cnbc.com,作者Catherine Clifford,略有修改。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