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十四五”開局之年,本鋼集團提出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全面推進企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進程。
近年來,板材煉鋼廠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持續推動“兩化”融合,廠內各工序智能應用已遍地開花,智能制造基礎架構早已搭建。尤其是智能煉鋼團隊,在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自主設計、自主編程,歷時十余年磨合實踐,開發出擁有多項核心技術的轉爐全流程智能煉鋼系統,集成工藝和操作層面的標準化,解決了轉爐工序過分依賴入爐原材料、依靠“人員經驗”、優化工序成本等痛點,在業內處于領先水平,為國內鋼鐵企業轉爐工序推進智能制造提供了“本鋼標準”。
板材煉鋼廠的智能“創新樣板”,是本鋼人的共同驕傲!
現場畫面“怦然心動” 直擊智能化煉鋼
近日,記者來到板材煉鋼廠四號轉爐操作室,立即被現場干凈、整潔的現場環境和濃厚的現代化信息氛圍所感染。之前記者曾來這里做過采訪,當時的主控室還不是全封閉,現在全封閉的主控室內井然有序,處處體現著智能化的特征。
主控室內各種冶煉信息通過智能煉鋼系統實時播報,讓參觀者有一種身處衛星發射指揮中心的感覺。隨著爐長點擊“開始”按鈕的那一刻,記者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整個煉鋼過程全部交由智慧煉鋼系統控制,伴隨著冶煉過程中散裝料加入、氧槍動作、化渣預警等均有互動式語音提醒。“冶煉不再枯燥,仿佛在觀看一場演出。”“劉書超遼寧省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李振海自豪地對記者說。
記者在智慧煉鋼專用屏幕上看到,氧槍自主動作,副槍自動連接測試,輔料自動加入,合金自動最優計算,同時智能評價分析系統采用實時打分。記者正看得津津有味時又聽到:“結束吹煉,氧槍提槍”的提示播報音;隨后合金系統按照最優方案自動備料,并提示操作工選電出鋼。
記者耳邊又響起“鋼包底吹氬工作······出鋼角度偏離”等提示聲音。李振海告訴記者,這是鋼包底吹智能系統和出鋼引導系統在后臺運行。緊接著,出鋼結束,記者看到,集成調渣功能的智能濺渣護爐系統又開始工作了,一爐鋼就這樣冶煉完畢。
李振海介紹說,之前的煉鋼就像炒菜一樣,每名煉鋼工都有自己的口味,現在是依托智慧煉鋼系統,每一步操作相對更標準化,操作工主觀參與降到最低,實現了工藝標準化與操作標準化的完美結合。記者看了一下時間,這30多分鐘讓轉爐智能煉鋼的畫面完美地呈現在記者眼前。
“傳統的一鍵式煉鋼氧槍往往都是幾段式固定模型,而且集中在氧槍控制,而我廠屬于實時動態的全流程智能控制,現在這個系統相當于一名煉鋼專家在操作工身旁,輔助班組進行全程控制、預警。”李振海說。
煉鋼操作實際存在的問題和安全需要關注的情況,智能系統會實時提醒,既實現了人機互動又實現了工藝制度的標準化,形成了一個操作的閉環。據了解,板材煉鋼廠的轉爐智能化程度在國內首屈一指。
記憶中的老式煉鋼是比較粗放的,就像老版5元錢人民幣上的煉鋼工人,穿著白帆布、手持大釬子。如今,煉鋼轉爐工序實現了智能煉鋼,這樣的全流程智能控制,覆蓋了4個操作崗位,5大煉鋼制度,采用了大數據智能分析,基于煙氣和聲吶輔助,獨具智能語音播報聯動控制。根據轉爐生產實際情況“量身定制”了成本控制、語言預警播報、操作評價分析、實時數據查錄、氧副槍控制、智能加料、合金計算等10余個智能控制系統。
完全現代化的環境,完全智能化的操作,讓本鋼煉鋼人在轉爐冶煉上注滿了驕傲的因子!
藍圖變現實
來自智能煉鋼團隊愛的奉獻
早期煉鋼工的形象,在劉書超、李振海、張瑞峰三個“大男孩”的記憶中,是那樣親切而又具有一種努力奮取的向上力量。他們在當年考大學時,都不約而同地填上了冶金工程專業。“煉鋼工過去的形象,是一代人的印記,新時代的煉鋼工應該在繼承老一輩優良的傳統上,更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省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劉書超充滿激情地說。
早在2008年,智能煉鋼就在劉書超、李振海、張瑞峰三人心中開始萌芽,那時,他們大學畢業沒幾年,充滿了激情,都在原煉鋼車間技術組工作。“智能煉鋼是現代化煉鋼的發展方向。”這樣的想法在三人心中不謀而合。他們從合金料的配比及散裝料、氧槍控制開始研究,針對班組崗位用手工計算加料的制度,研究出了EXCEL表格,實現了一個小小的飛躍,向智能化煉鋼邁出了第一步。
從此以后,三人開始明確分工,有的在現場跟蹤,有的負責理論計算,有的研究電腦程序。2010年的一天,他們實現了第一次合金加料的標準化,讓人工無序的隨意加入成為歷史。這一年,他們自己設定了一個一鍵式煉鋼小程序。“但這都是固定式操作,不是對爐內實際的渣礦制訂的實時分析。”劉書超說。如何實現對轉爐五大制度的標準化與智能化控制,三人一時也遇到了“瓶頸”。
2015年,叢鐵地被本鋼集團任命為板材煉鋼廠廠長,這位年輕的廠長大力推進智能化煉鋼,這時的板材煉鋼廠創新性地提出了“三大工作理念”,把信息自動化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叢鐵地和黨委書記魏運波一同來抓智能化煉鋼,在該廠專門成立了“劉書超勞模創新工作室”,后來這個工作室被評為遼寧省勞模創新工作室和本溪市優秀創新工作室。這時,三人又有了新的分工:劉書超鉆研專業的計算機標準語言,李振海和張瑞峰負責現場智能系統的跟蹤推進。他們深入班組,逐爐對智能系統分析和記錄情況進行反饋。經歷了上千次的程序修改和無數次的驗證,終于在2020年實現了轉爐全流程的智能煉鋼。“我們不知熬了多少夜,跟了多少爐鋼才換來了2020年的成功。”劉書超眼角濕潤了。
為了讓智能煉鋼的藍圖成為現實,團隊成員自主創新。2016年,李振海開發出轉爐專家分析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對每煉一爐鋼都有客觀的全面分析,這在國內還是首創。2019年,張瑞峰又想出一個“金點子”,他因地制宜進行復吹轉爐后攪拌程序開發應用,簡化了班組操作,降低了轉爐終點磷含量,改善了終點渣況,提高了冶煉效果和鋼水純凈度。
2020年,團隊在廠長叢鐵地的帶領下,對標國際前沿,開發了轉爐煙氣分析系統,通過無數次的跟蹤實驗,采用新的算法,對轉爐終點、碳、溫度進行預測,填補了國內空白。
2021年,本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維提出,讓本鋼集團智能制造再上臺階。板材煉鋼廠加快步伐,瞄準了新目標。
近幾個月,他們在氧槍槍位控制算法上又有創新,大膽引入大數據分析方法,篩選自學習海量歷史數據生成當爐槍位圖,并結合音頻化渣和轉爐煙氣等實時參數變化趨勢,仿人工動態控制槍位,解決了由于鐵水廢鋼等原材料波動大帶來的過程槍位適應性差等“痛點”,真正實現了更科學、更合理的氧槍槍位控制機制。
來源:本鋼新聞
- [責任編輯:zhaoziha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