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沙鋼將致力于打造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工廠,使人均產鋼量向2500噸邁進。”沙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常務執行董事、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彬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特別強調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
今年以來,沙鋼嚴格遵循“并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智能制造戰略方針,緊抓信息技術革命機遇,將先進的鋼鐵制造技術與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持續推進鋼鐵產品、制造、服務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及相應系統的優化集成,實現鋼鐵制造的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不斷提升沙鋼的產品質量、效益和服務水平,打造安全環保、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智慧沙鋼”,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加快“機器換人” “黑燈工廠”初具雛形
步入冷軋酸軋車間,1.4萬平米的原料庫區空無一人,整片作業區域幾無照明,五臺行車在空中自如行走、吊卸鋼卷;在全國首條商業化全自動出鋼生產線——轉爐特鋼車間120噸轉爐生產現場,爐長只需在主控室輕輕按下按鈕,便自動執行搖爐、開鋼包車、加料、擋渣、抬爐等出鋼操作,全程無需人工干預;在冷軋硅鋼車間,除了操作間內的零星工作人員,幾乎已經看不到一線工人,所有機組自動入口上卷、自動出口打捆,實現了“一鍵下單式組織生產”……在沙鋼,“黑燈工廠”“高能員工”這些看似科幻的詞語,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今年以來,沙鋼繼續深入實施“機器換人”計劃,針對不同工廠、車間、工序和崗位技術裝備水平各不相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差異化、跨越式的實施路徑。先后投用了一批智能裝置和工業機器人,如:自動探傷、自動測溫、無人行車、自動造球等,目前,整體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超過80%。
今年8月份,沙鋼國家智能制造項目“高端線材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順利通過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組織的專家組驗收。建成實施后,生產效率提高了31.5%,運營成本降低了23.2%,產品研制周期縮短了35.4%。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檢驗了沙鋼智能制造體系,也讓沙鋼在機器換人的道路上更加篤定前行。實現無人或少人化,是沙鋼智能制造的初衷也是沙鋼能從容應對此次疫情的優勢之一,憑借多年來在智能制造方面持續的投入和建設,憑借自動化生產線及柔性化生產體系,沙鋼在下半年持續發力,把疫情失去的時間搶了回來。預計今年鐵、鋼、材將全面完成年度任務目標,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構建“智慧大腦” 織密互聯互通關系網
鋼鐵生產過程具有波動性,要想把成千上萬的設備和介質最高效地管控和利用好,需要集中管控和智能管理。
今年4月,沙鋼焦化管控中心正式投運。在管控中心大廳內,監控畫面實時將覆蓋在煉焦一車間、二車間、備煤車間、化產車間等區域的108個高清攝像頭監測畫面傳遞到集中管控中心,對生產能源環保數據進行采集、集中、整合、存儲并上傳至公司數據采集平臺,員工只需在管控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就能形成決策參考,為生產、安全、環保一體化運營提供數據基礎,堪稱焦化生產的“智慧大腦”。
這樣的“智慧大腦”還成功應用在沙鋼的物流管理系統中。“綜合調度協調中心如今已成為統籌協調各項工作的‘智慧大腦’,在做好船舶管控的同時,還提高了碼頭作業效率。”海力物流相關負責人表示,船舶靠岸后,不再需要電話聯系碼頭作業,通過中心大屏,工作人員能及時掌握船舶動態情況,協調大型船舶“直進直靠、直離直出”,減少船舶進港待泊時間,提升周轉效率;對海輪、江船、內河船舶等建立管控制度,對沙鋼水域多個碼頭進行統一管理。
今年4月,沙鋼玖隆鋼鐵物流園成功入選江蘇省智慧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成為唯一入選改革試點的鋼鐵物流單位。
據了解,今年以來,沙鋼圍繞“計劃、質量、設備、能源、物流、成本、環保、安全”等業務主線,建設了焦化、海力、冷軋、鐵前等集中管控中心,實施集中監視、調度和集中操作,消除了“信息孤島”,打破了各車間、部門之間的數據和應用壁壘,推動了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的優化配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提升了產品質量。
來源:沙鋼集團
- [責任編輯:zhaoziha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