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
10月11日,新華社以《從虧損崛起為巨頭,一家企業兩次“混改”做對了什么》為題,對河南省洛鉬集團的“混改”做了深度報道。
洛鉬集團的前身是1969年原冶金部在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興建的一個小型鉬選廠,1996年,鉬價下跌,企業陷入危機,“當時6000名職工有一半放假,拖欠養老保險金5000多萬元。”洛鉬集團副總經理井石滾說。
2003年初,欒川縣果斷改革,引入上海鴻商產業控股集團(簡稱上海鴻商),2004年,上海鴻商投入資金近1.8億元,成為洛鉬集團第二大股東。改制獲得資金后,洛鉬集團很快進入良性發展,到2007年,公司營業收入已達71億元,實現利潤31億元。
同年4月,洛鉬集團在香港上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金屬市場價格下跌,企業再次背負沉重的“包袱”。相關人士介紹,當時雖然引進了外部投資者,但仍是國有主導體制,決策緩慢、機構臃腫、不適合充分競爭的市場。
經協商,當年上海鴻商以市場化方式增持股份到36.01%,超越原第一大股東國資所持的35.01%,以第一大股東身份開始主導洛鉬集團的改革。
至此,經過2004年、2012年兩次混合所有制改革,洛陽欒川鉬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洛鉬集團)從瀕臨破產的一家縣級國有企業,成長為大型跨國礦業公司。
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來,洛鉬集團主營收入增長58倍,利潤增長4倍,總資產增長113倍,國有凈資產增長38倍。
如今的洛鉬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白鎢生產商,全球第二大鈷、鈮生產商,全球前五大鉬生產商和全球領先的銅生產商,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金屬貿易商……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谷建全說:“對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在選擇可靠的戰略投資者的基礎上,國資可以逐步退出控股地位,讓優質的社會資本擔當第一大股東,建立‘國資引導,民資主導’的市場體制機制,從根本上破除原有的體制機制弊端。”
來源:河南日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wenxi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