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
數據顯示,截至6月18日,國內鐵礦石港口庫存下降至1.06億噸,相比年初下降15%,是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鐵礦石庫存下降原因有二:
從需求端看,中國疫情平穩,企業復工復產速度加快,再加上新基建拉動,鐵礦石需求大增。
從供給端看,主要的鐵礦石出口國巴西,疫情爆發,發運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供給不足。
中國的鐵礦石,主要進口自澳大利亞和巴西。
站在這兩個國家背后的,是4家鐵礦石生產商。即所謂的“四大礦山”: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以及FMG公司。
這四大礦山的鐵礦石產量,占全球產量的近60%,幾乎壟斷了全球的鐵礦石供應。
中國冶金報發布的數據顯示,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在1996年至2017年間,全球粗鋼產量從7.48億噸增加了126%到16.91億噸,產業鏈總利潤額從540億美元增長150%至1350億美元。
同期,鋼鐵生產商分得的利潤由437億美元減少20%到351億美元,鐵礦石和焦煤生產商的利潤則從103億美元暴漲870%到999億美元。
與2018年相比,2019年中國累計進口鐵礦石同比微漲0.5%,金額卻劇增36%,多花了1800億元。
中國的鐵礦石供給,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用量有保證,不能斷貨;二是價格合理,不能太貴。
中國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其一,增強議價權。
雖然四大礦山壟斷了供應,但中國畢竟是最大的需求方,為什么在價格談判上占不到便宜?
簡單來說,就是不團結。
以前,中鋼協代表行業與三大礦山談判,還沒談出結果,國內中小鋼企已經各自簽約了。
各自為戰,結果只能是,被各個擊破。
現在不同了。中國拉開了鋼鐵行業整合大幕。標志性事件,是寶鋼與武鋼正式合并。
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團內。
鋼鐵行業整合,既是為了去產能,提升競爭力,也有利于增強單個鋼企的議價權。
其二,優化定價機制。
2013年,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了鐵礦石期貨。2018年,又正式實施引入境外交易者業務。
數據顯示,2017年,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單邊成交量3.29億手,已成為全球成交規模最大的鐵礦石衍生品市場。
通過引入境外交易者,尤其是國際礦山等產業客戶,有助于完善中國鐵礦石期貨交易者結構,也能夠促進了國際鐵礦石貿易定價機制的優化完善。
其三,供給多樣化。
要想解決鐵礦石的供給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掌握鐵礦石。
這方面,日本是中國的榜樣。在澳大利亞、巴西,新日鐵、三井、住友、伊藤忠等日本企業,參股了大量的礦山。
通過利益捆綁的方式,既保障了自己的資源供給安全,還實現對鐵礦石價格的對沖,獲取最大收益。
自2003年后,中國企業也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并購礦山資源。遺憾的是,失敗居多。
十一五期間,中企海外礦業并購的失敗率超過95%。比如,2012年,中冶對澳洲蘭伯特角鐵礦項目等爛攤子買單,虧損近70億。
也有好消息。魏橋等中企聯合體拿下幾內亞全球最大鐵礦石項目的開發權。
雖然道路曲折,但供給多樣化這條路,必須堅持下去。
內容來源:正解局(選摘)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