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傳統產業是我區制造業的支柱,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為加快推動新型化工、冶金、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和制造強區戰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布局合理化、生產清潔化、資源節約化,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到2022年,全區傳統制造業產值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9%左右,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5%左右,鋼鐵、鐵合金、電石、電解鋁等重點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2019年平均下降1.5%左右。
二、重點任務
(一)新型化工。以市場為導向,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融合,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集聚,打造綠色化、精細化、循環化產業集群,到2022年新型化工產業產值達到3500億元。
煤化工。以鄂爾多斯、包頭、通遼等地區為重點,加快在建200萬噸煤制油、52億立方米煤制氣、230萬噸甲醇、80萬噸煤制烯烴、180萬噸煤制乙二醇等項目進度,推進200萬噸煤制油、130億立方米煤制氣、140萬噸煤制烯烴前期工作,抓住國家新規劃5000萬噸煤制油政策機遇,爭取再布局一批煤制油項目,到2022年煤制油產能達到540萬噸、煤制氣70億立方米、甲醇1080萬噸、煤制烯烴440萬噸、煤制乙二醇270萬噸。圍繞進口焦煤資源加工轉化,重點在烏海及周邊(主要包括烏海經濟開發區、鄂托克經濟開發區、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烏蘭察布等地區集中布局2000萬噸焦化項目,焦炭產能控制在7000萬噸左右。通過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方式,改造升級現有碳化室高度4.3米焦炭項目,改造后碳化室高度達到5.5米以上。
氯堿化工。嚴格控制電石、PVC新增產能,鼓勵現有PVC企業發展氯醋樹脂、氯化聚氯乙烯等特種樹脂產品,推廣應用稀土改性助劑和穩定劑,提升聚氯乙烯產品性能。通過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方式,改造升級2.5萬千伏安以下電石爐,改造后單爐容量不低于4萬千伏安。到2022年電石、PVC產能分別控制在1800萬噸、600萬噸以內。
精細化工。以烏海及周邊、包頭等地區為重點,推動煤焦化工、氯堿化工、硅化工產業鏈延伸融合,促進甲醇、煤焦油、粗苯、液堿、液氯、有機硅等化工副產品和初級產品延伸加工,發展醫藥農藥系列、染料系列、煤基新材料(碳材料)系列、有機硅系列等產品;以烏蘭察布、赤峰等地區為重點,集中布局含氟化合物項目,打造氟化工產業基地。到2022年各類精細化工產品產能達到3000萬噸。
(二)冶金。提升鋼鐵、有色金屬技術裝備水平、延伸加工能力,豐富終端產品種類,推動“煤電冶加”、“探采選冶加”一體化發展,到2022年冶金產業產值達到4200億元左右。
鋼鐵。支持赤峰、通遼、烏海等地區通過產能置換承接先進鋼鐵產業轉移,鋼鐵產能控制在4000-5000萬噸。推動現有鋼鐵企業改造升級、開發新品,發展重軌型材、鋼結構建筑型材、高端板材等高附加值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
鐵合金。嚴格控制新增鐵合金產能,通過減量或等量置換,推動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包頭、巴彥淖爾、烏海等地區礦熱爐容量2.5萬千伏安以下鐵合金企業改造升級,改造后錳硅合金、高碳錳鐵、高碳鉻鐵礦熱爐容量不低于3萬千伏安,采用全封閉爐型,配套尾氣、余熱回收利用裝置。
有色金屬。圍繞準格爾地區高鋁煤炭資源(高鋁粉煤灰)綜合利用,通過產能置換重點在包頭、鄂爾多斯、通遼建設300萬噸左右電解鋁項目,配套布局一批鋁型材、鋁板(帶、箔)、鋁合金等項目,到2022年電解鋁產能控制在1000萬噸左右,鋁后加工產能達到700萬噸。支持赤峰銅冶煉加工企業搬遷改造、擴能升級,打造蒙東百萬噸銅冶煉基地;依托進口銅礦資源,在巴彥淖爾、包頭集中布局銅冶煉加工項目,打造蒙西百萬噸銅冶煉基地。圍繞蒙東蒙西兩大銅冶煉基地,配套布局一批銅導線、銅桿、銅合金等延伸加工項目。
(三)建材。適應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發展需求,發展綠色建材和建材部品部件,到2022年建材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綠色建材占比超過30%。
水泥和玻璃工業。嚴格控制水泥新增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開發推廣適用于裝配式建筑的水泥基材料及制品,鼓勵生產使用高標號水泥。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鼓勵發展技術裝備先進、性能穩定可靠的預拌砂漿產品。支持玻璃生產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開發高附加值玻璃產品,發展玻璃精深加工產業。到2022年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控制在6000萬噸、4500萬重量箱以內。
新型墻體材料。發展以大宗工業固廢為原料的輕質、高強、耐久、自保溫、部品化燒結類墻體材料,發展加氣混凝土砌塊、防水防腐保溫復合一體化裝配式建筑墻體板材等非燒結類墻體材料,以及真空絕熱板、發泡材料等安全、節能、綠色保溫材料。到2022年新型墻體材料產能達到160億塊標磚。
陶瓷。引導企業建立陶瓷原料供應體系,規范陶瓷原料開采,提高原料供給質量。以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為中心,重點發展建筑陶瓷產業,產能達到4億平方米以上;以鄂爾多斯準格爾旗為中心,重點發展日用陶瓷產業,產能達到3.5億件(套);以烏蘭察布為中心,重點發展陶瓷保溫材料產業,產能達到100萬立方米。
(四)農畜產品加工業。依托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突出綠色、天然、有機等品質特點,發揮龍頭企業和優質品牌的引領作用,推動基地建設、行業整合和品牌運營,提升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到2022年農畜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300億元。
乳品加工。重點在黃河、嫩江、西遼河流域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五大優勢區,集中布局一批乳品加工項目,到2022年鮮奶加工能力達到800萬噸。鼓勵伊利、蒙牛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世界級企業和國際乳業品牌,鼓勵中小乳制品加工企業差異化、標準化發展,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
羊絨加工。鼓勵鄂爾多斯、鹿王、東黎等品牌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個性化定制,提高產能利用率,擴大市場占有率。建設鄂爾多斯、赤峰、巴彥淖爾等特色羊絨紡織(絨毛)產業園區,促進羊絨產業集中集聚發展。支持骨干羊絨企業境外建廠,瞄準國際市場開展品牌化經營,擴大品牌知名度。到2022年羊絨制品產量達到1500萬件。
肉類加工。通過技改、擴建和兼并重組中小型牛羊肉加工企業,培育一批年屠宰肉羊100萬只、肉牛10萬頭以上大型加工企業,提升產業集中度。打造錫林郭勒(烏珠穆沁羊肉、蘇尼特羊肉)、通遼(科爾沁牛)、呼倫貝爾、興安盟等牛羊肉區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強大莊園、額爾敦、羊羊牧業和蒙羊等草原牛羊肉產品品牌企業。因地制宜、穩步發展豬、禽等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到2022年肉類產量達到300萬噸。
玉米加工。穩定味精產能規模,推進味精生產企業達產達效,鼓勵開發小品種氨基酸、原料藥、黃原膠等高附加值產品。在興安盟、通遼、赤峰和巴彥淖爾地區規劃布局“玉米秸稈-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延伸玉米加工產業鏈條,建設玉米油、木糖醇、飼料等副產品綜合利用項目。到2022年玉米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噸。
甜菜制糖。以擴大產量、提高質量為目標,重點在赤峰、烏蘭察布、興安盟、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巴彥淖爾、包頭等甜菜優勢產區建設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基地,集中布局制糖項目。支持現有企業擴規模、增品種、提品質。到2022年甜菜糖產量突破100萬噸,打造中國甜菜糖第一產區。
馬鈴薯加工。以烏蘭察布、赤峰、呼和浩特等地區為重點,集中布局馬鈴薯精深加工項目,推動馬鈴薯主糧化,提高鮮薯加工轉化能力,延伸馬鈴薯加工產業鏈條,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到2022年鮮薯加工量達到200萬噸。
造紙。嚴格產業準入和環保標準,推廣生物酶分離植物纖維技術,在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等沙柳、竹柳、枝丫材、木材邊腳料等資源富集地區,適度布局蘆葦漿、沙柳漿、木漿和紙板生產線項目。
其他農畜產品加工。支持巴彥淖爾糧油、葵花籽、番茄等加工產業發展,打造“天賦河套”區域品牌,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在興安盟、通遼、赤峰、巴彥淖爾、呼和浩特、呼倫貝爾等地,規劃建設糧油及秸稈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培育優勢飼料加工產業集聚區。支持興安盟大米加工示范基地建設,支持錫林郭勒盟亞麻籽加工基地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依托沙漠、山區、林下、河湖等特色動植物資源發展深加工產業。
三、推進舉措
(一)實施延鏈補鏈專項行動。加強延鏈補鏈項目謀劃、儲備和實施,推動產業延伸融合、循環發展,提升資源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力爭三年內培育形成2條產值千億元、3條超500億元和3條超百億元的特色產業鏈,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集聚區),進一步增強國家重要的新型化工、有色金屬生產加工、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競爭力。
(二)實施質量提升專項行動。推進質量強區建設,支持企業對標先進,增加中高端工業產品供給,增強內蒙古制造影響力。到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用國際標準率達到90%以上,煤化工、羊絨、乳制品等優勢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實施數字化改造專項行動。引導扶持企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模式,推動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數字領域關鍵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培育一批基于數字技術的新型生產、組織、服務模式。
(四)實施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引導制造業企業以產需互動和價值增值為導向,從單純制造產品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不斷推動制造業向研發和服務兩端延展。
(五)實施過境資源落地加工轉化專項行動。大力發展泛口岸經濟,在邊境口岸地區和中歐班列重要節點地區建設一批礦產資源、木材、農畜產品等過境資源加工園區,變通道經濟為落地經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財政金融支持。自治區現有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工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傳統產業提質升級重點項目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
(二)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以企業為主導的各類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在煤基新材料、乳業、羊絨等領域組建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國家級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與國際國內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在化工、有色、稀土功能材料、石墨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支持一批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項目。
(三)強化節能減排約束。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技術、安全、環保、質量等方面規定和標準,推動技術裝備水平達不到國家產業指導目錄中鼓勵類標準的現有高耗能、高排放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加強節能監察,將萬噸標煤以上能耗企業全部納入能源管控平臺,對超過國家能耗限額標準的限期整改。
(四)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支持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引進一批制造業大企業、大項目,提升大型骨干企業引領力、帶動力。鼓勵和推動大企業面向中小企業,通過任務眾包、能力共享、資源開放、供應鏈金融等方式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協同制造。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打造細分領域“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加快融入產業創新和大企業供應體系,促進產業協同、企業融通發展。
(五)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推行區域評估、告知承諾制、部門幫辦制和聯合審圖、聯合驗收模式,最大限度縮減項目前期手續辦理時限。持續推進“一對一”幫扶和“點對點”服務企業制度,暢通企業訴求反映渠道,分級分類推動解決項目開工手續不完善、政策落實不到位、承諾兌現不到位、融資難融資貴、用工需求等方面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廳)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