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2019年1-10月份,全國粗鋼產量8.29億噸,同比增長7.4%;1-11月份粗鋼產量預計為9.1億噸,逼近上年全年產量(9.28億噸)。產量大增并未帶來可觀的效益。1-10月份,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4.49%,同比下降3.08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4.09%。
“原料上漲、鋼材價格回落,巨大的剪刀差造成鋼鐵全行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中鋼協副會長駱鐵軍指出。
我國是全球第一鋼鐵生產大國,也是鐵礦石等大宗原材料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在80%以上。
2019年1-11月份,我國累計進口鐵礦9.7億噸,同比下降0.7%;進口鐵礦石每噸平均價格95.7美元,較上年同期上漲34.8%,現貨、期貨市場互動,最高價炒到126美元,8月均價達到115美元;與此相反,鐵礦石最高價的8月份,中鋼協鋼材價格指數為104.75點,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13%,1-11月平均為108.16點,同比下降6.31%。
駱鐵軍表示,鐵礦石價格的劇烈震蕩反映了鐵礦石市場定價機制的不合理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從目前的運作情況看,各種定價嘗試都沒有反映供需雙方的真實關系,公開、公平、透明為供需雙方均認可的定價機制并沒有形成。近期礦山、鋼鐵企業、鋼貿公司也在嘗試各種規避風險的交易方式,如擴大公開平臺現貨成交量以增加指數樣本,推動多元化指數定價,級差交易等,但這只是局限在微調層面,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各方均認可的模式。
“2020年再也不能出現鐵礦石價格的大起大落劇烈波動了!”駱鐵軍強調,這就需要各鋼鐵企業面對鐵礦石定價機制問題,制定目標,加強鋼廠與鐵礦石供應商的坦誠交流,拋鋼企小利,盈行業大益,取得供需雙方都能接受的定價結果。中國鋼鐵協會也將加強與鐵礦石供應商、大商所的溝通交流,向相關部委反應企業的訴求,推動合理定價機制的形成和完善。(中國證券網、新京報)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