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東盟鋼鐵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東盟國家從中國進口的鋼材數量同比小幅增長2.3%,達2140萬噸左右。盡管從量上來看,中國對東南亞各國的鋼材出口依然保持著穩定增長的態勢,但是當地對中國鋼材需求的結構正悄然發生變化。這一點從2018年中國對東南亞各國的鋼材出口品類中可以看出端倪。
過去中國鋼材出口“排頭兵”,以棒線材為主的長材品種出口呈下滑趨勢,而以冷軋卷、涂層板等為代表的附加值相對較高的板帶材出口呈現大幅增量的趨勢。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東盟國家從中國進口線材275.3萬噸,同比下降8.0%;進口型材106.6萬噸,同比增長14.8%;進口棒材223.6萬噸,同比下降23.9%;進口中厚板176萬噸,同比下降2.3%;進口熱軋卷441.8萬噸,同比下降6.5%,進口冷軋卷143.9萬噸,同比增長14.8%;進口涂層板507.1萬噸,同比增長21.1%;進口焊管151萬噸,同比增長14.0%。
東南亞市場的對外鋼材需求“口味”變化,從2019年1月份東盟從中國鋼材進口中也可得到印證。數據顯示,2019年1月份,東盟國家從中國進口的線材同比增長31.4%,達到25萬噸;型材增長47%,達到11萬噸;棒材增長10.2%,達到12.8萬噸;中厚板增長19.2%,達到16.8萬噸;熱軋卷增長101.5%,達到39.7萬噸;冷軋卷增長87.6%,達到13.5萬噸;涂層板增長45%,達到46.2萬噸;焊管增長16.8%,達到14.6萬噸。從這組數據來看,盡管長材品種出口恢復增長,但是冷軋卷和涂層板依然是中國鋼鐵對東南亞地區增長最快的品種。
相關數據顯示,作為全世界鋼材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過去3年時間里,東盟地區粗鋼產量增加1100多萬噸,其中2018年產量達到3100萬噸。據預測,隨著后續項目投產,未來兩年內該地區鋼鐵產量有可能達到5000萬噸。這其中,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成為東南亞地區產能擴張最快的國家。
東南亞各國的“鋼需”增長動能除了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之外,以汽車工業、造船等為代表的制造業發展也為該地區的“鋼需”注入了新的活力。這部分市場所需鋼材就工藝水平而言,是屬于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在短期內,當地鋼企很難實現穩定供給,因此更多需要進口來保障當地制造企業的日常生產。也正是如此,中國對東盟各國的冷軋產品出口才會出現大幅增長的情況。當地中高端需求的釋放自然會驅動進口產品結構的變化。
(轉自青山鋼網)
- [責任編輯:王可]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