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10月10日,美國商務部終裁認定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存在傾銷行為,傾銷幅度為18.32%至250%不等,同時還裁定,中國輸美的這類產品接受了14.78%至15.97%的補貼。此前,作為中國最主要出口市場的歐盟也于9月6日宣布發起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反傾銷調查。目前,90%產品依賴出口的中國光伏產業面臨著歐美終端市場關門、低價多晶硅進口沖擊、新興市場仍待成熟等三重壓力,行業內虧損、裁員等消息頻傳。目前,多晶硅行業開工率不足20%,市場均價達到18.58美元/千克,跌幅5.45%。短期內,市場將低位維穩運行,預計后市將逐步企穩并緩慢回升。
第一重壓力:連續遭遇“雙反”,光伏產品出口恐難持續。對光伏產業來說,今年最熱門的詞語莫過于“雙反”,美、歐、印相繼發起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就像多米諾骨牌,推到了第一塊,后續反應接連而來。10月10日,美國商務部終裁結果顯示,終裁對于補貼幅度的認定大大高于初裁。因為歐盟已敲定美國作為替代國來評估光伏產品成本,因此,此舉也極大地影響了歐盟“雙反”形勢,預計難有翻盤機會。行業人士認為,整個歐美市場將對我國光伏產品關上大門。
第二重壓力:低價進口沖擊,國內多晶硅企業步履維艱。美、韓、德國多晶硅企業加大了對中國出口。據統計,今年1~9月份,國內進口多晶硅6.3萬噸,同比增長35%,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進口量。進口方面,美國占45%、韓國占25%、德國占20%,雖然商務部已對這3國進口多晶硅開展了“雙反”立案調查,但目前來看,進口多晶硅數量不降反升,且價格持續下滑,對國內多晶硅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國內已經投產的多晶硅企業有43家,加上其他一些小散企業,總計在六七十家,如今保持開工的僅10余家,開工率不到20%。
第三重壓力:市場啟動緩慢,新興市場短期內難以突破。在光伏產業“寒冬”之際,整個業界更加認同這樣一個聲音:只有尋求并開拓新興市場,吸引新投資,才是光伏企業的求生之路。目前,東南亞、南美、東歐、日本等新興光伏市場占全球市場的7%。近年來,雖取得了較快增長,但由于市場總量較小,短期內恐難對我國光伏市場形成實質性利好。
有關專家表示,當新能源發展到一定時期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不必過分悲觀,要抱有信心,看到戰略方向的前景。(來源:中國化工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