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后檢”!你家有礦就有福了 “先放后檢” 青島海關礦產品通關提速
近日,在我國最大的鐵礦石進口港之一日照港,海關關員對17.7萬噸澳大利亞鐵礦砂實施“先放后檢”,企業提前至少3天提貨入庫。這批鐵礦石的進口企業日照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礦石部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年采購進口鐵礦石約3000萬噸,海關實施“先放后檢”模式加快了通關物流速度,大大降低了企業原料庫存壓力。
青島海關轄區口岸是我國重要的大宗資源性商品進口口岸,鐵礦、錳礦、鉻礦等進口量2.5億噸,約占全國總進口量的五分之一。為進一步改善口岸營商環境,壓縮通關時間,青島海關2018年8月起對進口礦產品實施“先放后檢”監管模式。傳統模式下,進口礦產品檢驗包括現場檢驗檢疫及取制樣、實驗室檢測和合格評定等環節,貨物只有在評定合格后才能提離海關監管作業現場。實施“先放后檢”后,進口礦產品經放射性檢測、外來夾雜物檢疫等現場檢驗檢疫符合要求后,即可提貨,實驗室檢測與通關放行由“串聯”改為“并聯”。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青島海關進口礦產品平均驗放時間壓縮為3.2天。
對生產企業而言,通關時間壓縮意味著資金的節省。進口礦產品現場檢驗檢疫完畢后即可直接提離港區,減少了貨物在港口堆存和搬倒費用;企業提貨周期明顯縮短,可有效緩解生產企業原材料庫存壓力,降低企業預期資金占用;臨港生產企業可將貨物直接卸至企業倉庫,減少了二次搬倒工作,降低企業運輸成本。經統計,新模式實施以來截至今年1月底,青島關區僅進口鐵礦就為企業節約各項成本4800萬元。
武漢海關"先放后檢" 進口貨物抵港通關驗放時長縮短
海關“先放后檢”新舉措施行4個多月來,企業進口貨物效率實現質的提升。2月19日從武漢海關獲悉,海關總署2018年10月下旬啟動“先放后檢”改革,以進口鉻礦石(砂)為例,抵港后平均通關驗放時長,由過去半個月減至一兩天。
2月13日,一批2034噸南非進口鉻礦石(砂)抵達黃石新港,經武漢海關所屬黃石海關現場檢驗檢疫完畢后,74個集裝箱被直接提離港口,運抵貨主堆場倉庫。這是黃石關區第32批“先放后檢”申報進境的鉻礦石(砂)。
我國鉻礦資源比較貧乏,鉻礦主要作為添加料,用于生產高強度、抗腐蝕、耐磨、耐高溫、耐氧化的特種鋼,如不銹鋼、耐酸鋼、耐熱鋼、滾珠軸承鋼、彈簧鋼等。
進口礦的質量安全尤為重要。傳統進口礦石檢驗工作包括現場檢驗檢疫、實驗室檢測、綜合評定及簽發證書三個環節,根據評定結果確認是否允許提貨,全流程走下來一般需要半個月。
“先放后檢”新模式,即進口礦石完成現場檢驗檢疫工作并符合要求后,企業就可把貨物提離海關監管作業場所。企業貨物提離后,海關再實施實驗室檢測、綜合評定及簽發證書,將耗時較長的實驗室檢測與通關放行由“串聯”改為“并聯”,由事前監管改為事后監管。
貨主湖北振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實施“先放后檢”新模式以來,進口鉻礦石(砂)抵港后通關效率大幅提高,為企業節省了港口拖車費、滯港費、滯箱費,又縮短了庫存周轉期,減少了資金占用量。此外,黃石新港外貿部負責人介紹,實施“先放后檢”,加快了港口集裝箱流轉速度,降低堆存場地壓力。
“先放后檢”新舉措施行4個月以來,湖北省海關累計檢驗進口鉻礦石(砂)31批、5.9萬噸,貨值1220萬美元。據不完全計算,僅滯港滯箱費一項就為企業節約成本50多萬元。
供稿:青島海關、武漢海關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