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2016年~2018年,馬鋼精心設計、科學謀劃、有效實施,退出煉鐵產能224萬噸、煉鋼產能269萬噸,同時妥善安置分流富余職工1.8萬人,沒有讓一名職工因化解產能而丟掉飯碗,提前完成了目標任務,受到國家發改委、國家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第九督查組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一致肯定。
“如何穩妥有序做好人員分流安置工作,對各級管理者來說,既是考驗,更是責任。”馬鋼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魏堯多次強調。
在3年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馬鋼人始終保持強烈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將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與人力資源優化相結合,謀遠謀實謀細方案,穩定穩妥穩步實施,有力破解了“第一難題”,有序盤活了“第一資源”,有效激發了“第一動力”。
3年來,馬鋼瘦身強體,全員勞動生產率得到明顯提升,企業實現了從扭虧脫困到轉型升級,再到邁向高質量發展的3年跨越。2016年,馬鋼甩掉巨額虧損的帽子,成功扭虧為盈;2017年,馬鋼盈利56億元,刷新年度最佳經營業績;2018年,馬鋼盈利創歷史同期最好紀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進步明顯。
五個“一批” 做到科學設計、分類安置
2016年初,與零下10攝氏度的嚴寒相比,更讓人揪心的是行業的“冰凍期”、鋼鐵的“白菜價”,以及企業歷史上最嚴重的巨額虧損。
“2016年2月6日~14日,馬鋼在春節前后連續召開4次專題會議,研究國家去產能政策,討論馬鋼去產能工作計劃,在國家部委配套政策尚未正式出臺的情況下,就編制上報了馬鋼去產能方案的第一稿。”馬鋼股份公司計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化解過剩產能,核心問題是人,難點也在于人。從馬鋼自身來看,勞動生產率低、人員結構不合理是企業競爭力的短板,而實施人力資源優化、提升勞動生產率是“十三五”發展中繞不開、躲不過的重要工作。為此,馬鋼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并沒有孤立地開展關停產線人員的分流安置工作,更沒有簡單地進行“一刀切”,而是與整個集團的人力資源優化結合起來,進行系統策劃設計、整體統籌推進。
任何一個職工沒有分流安置好,影響的可能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的經濟來源。馬鋼本著高度的責任意識,真正做到企業可承受、職工有安置、就業有新路、生活有保障。根據國家去產能人員分流安置政策,結合流程化生產的特點及關停產線人員的結構狀況制訂的《馬鋼集團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人員退出分流安置總體方案》,在公司職代會上獲高票通過。經充分論證、深入調研,并經職代會審議,馬鋼推出居家休養、編外管理、協商解除勞動合同、保留勞動關系等“一攬子”離崗安置政策,有效拓寬了安置渠道。
與同等規模的兄弟鋼企相比,馬鋼社會負擔更重,職工人數更多,職工轉崗安置的壓力更大。同時,因鋼建市的馬鞍山,城市就業容量有限,分流職工再就業則更難。為此,馬鋼采用“離崗安置分流一批、協商一致合同解除一批、騰空崗位轉崗一批、產業發展吸納一批、外部市場輸出一批”的方式分流安置職工。在實施過程中,馬鋼一方面通過層層分解目標、崗位優化設計、全員競聘上崗、政策引導等,動員鼓勵有意愿的職工,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離崗安置政策;另一方面積極爭取政策,用足用好政策,為居家休養等離崗安置職工提供保障,做到化解產能無情、人員安置有愛。
科學設計、分類安置,既確保了馬鋼去產能人員安置目標實現,也促進了企業人員結構優化、勞動生產率提升,增強了企業競爭力。2016年以來,馬鋼職工收入顯著提高,這反過來又促進了職工分流安置、人力資源優化,以及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工作。
重點攻堅 做到系統有序推進
2018年10月29日,長材事業部北區轉爐系統永久性停產。然而,即便是最后一個班次,當班職工依然創出高產。“今天之后,我們將各自奔赴新的崗位,但我相信無論在什么地方,馬鋼人都能站得直、干得好。我也堅信,馬鋼一定會在我們這代人手上越來越好。”在完成最后一爐鋼水冶煉后,3號轉爐丙班主操謝祖民感慨萬千。
馬鋼職工分流安置工作公平公正、細致到位,得到了廣大職工的充分認可和支持。強化組織領導,系統有序推進,這是馬鋼在職工分流安置工作中牢牢把握的主基調。
在制訂安置政策時,馬鋼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充分尊重職工意愿,得到了職工的廣泛認可。在具體操作上,馬鋼以動員引導為主,尊重個人選擇、關心困難職工,確保人員安置公平、公正,把職工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在執行過程中,馬鋼黨委認真做好“勢”“策”“情”的宣傳,通過強有力的宣傳工作和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增強共識,畫好同心圓,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環境。公司工會主動擔當作為,堅持雙向維護,強化救助保障,助力公司人力資源優化工作穩步、有序、高效推進。各部門、單位協同發力,積極營造氛圍,努力化解人員安置過程中產生的矛盾。特別是廣大職工,他們根據公司政策,結合自身實際,或滿懷不舍但毅然離崗、騰出崗位,或主動加壓、替換勞務,或加強學習、多掌握一個“金剛鉆”……3年來,馬鋼人員分流安置工作平穩有序,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
扭住關鍵環節,聚焦重點攻堅,這是馬鋼在職工分流安置工作中始終唱響的主旋律。
就馬鋼而言,人員分流安置之所以難,就難在企業自身的分流渠道窄。去無效供給、砍過剩產能,勢必帶來原有崗位的減少。而擴大有效供給、培育新動能,也會創造新的更高效率、更有質量的崗位。馬鋼結合“十三五”發展規劃,在異常艱難的經營形勢下,積極籌措資金,實施特殊鋼線棒深加工、寬翼緣重型H型鋼、動車用車軸等一批重點產線升級項目;積極培育壯大多元板塊,構建礦產資源、工程技術、貿易物流、節能環保、金融投資、信息技術、新材料及化工能源、廢鋼等多元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在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同時,為人員分流安置開辟出新的空間。同時,馬鋼還深挖內部潛力,通過清退替代勞務、補充自然減員等途徑,組織內部轉崗,緩解分流壓力。
就馬鋼而言,人員分流安置之所以難,還難在既要保證職工隊伍穩定,還要保證生產秩序的穩定。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當自己所在的爐機、產線面臨永久性停產時,難免有些彷徨,甚至失落。這樣的情緒倘若隨著窗口期的臨近而日益加重,勢必影響生產安全穩定和企業當期效益。為徹底消除職工的疑慮,馬鋼在做好宣傳引導的同時,將原二鋼軋總廠和三鋼軋總廠合并成立長材事業部,把原一鐵總廠先后成建制劃入二鐵總廠,既優化了產品制造流程、強化了資源協同效應,又提前打通了職工轉崗銜接的通道,讓面臨分流安置的職工們吃下了“定心丸”。
就馬鋼而言,人員分流安置之所以難,更在于企業人力資源存在“一線緊、二線松、三線臃”等“老大難”問題。對此,馬鋼大刀闊斧、自上而下率先展開公司機關機構改革和人力資源優化。2018年上半年,在公司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僅僅通過不到3個月的時間,此項工作就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集團公司機關部門精簡幅度達33%,人員減少67%;股份公司機關部門精簡幅度達31%,人員減少43%;管控界面更加清晰。此外,干部管理權限、薪酬分配制度、公共服務模式等方面也出現了一系列重大變化。由此,馬鋼職能清晰、流程優化、管放結合、權責到位的母子公司管控體系更加清晰,為進一步激發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機制變革 做到用好增量、盤活存量
產能過剩,并不意味著人才過剩。在人員分流安置與人力資源優化工作中,馬鋼以“減總量、調結構、提素質、增活力”為目標,堅持用好增量與盤活存量相結合,用變革的方法、創新的舉措,激活企業“第一資源”,增強發展“第一動力”。
推動人力資源管理變革,構建母子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架構。馬鋼成立人力資源服務中心,搭建起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培訓提升、員工服務、業務執行等平臺,對人力資源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為人力資源戰略規劃實施提供決策支持。同時,馬鋼還在公司內部積極發掘崗位,收集崗位需求,統籌調配,大力開展去產能人員轉崗培訓。該中心的成立,有效滿足了廣大職工日益增長的技能培訓需求。目前,該中心已舉辦47期轉崗培訓班,通過總數高達5640個學時的培訓,幫助2803名轉崗職工重新取得職業資格等級等證書,使每一名參訓人員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技能提升。
推動人力資源結構優化,建設高素質職工隊伍。在持續壓縮職工總量的前提下,馬鋼加強人才培養及引進。3年來,馬鋼累計公開招聘高端操作維護崗位人員828人;招錄新大學生661名,其中碩士研究生219名;市場化引進26名高端人才,與3名博士簽約。此外,馬鋼還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建設工匠基地,努力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隊伍。
推動激勵機制變革,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馬鋼在各層級探索構建短、中、長期均衡激勵的制度體系,不斷激發干部職工擔當精神和工作熱情;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健全靈活的用人方式、用人機制、激勵模式,使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強化以業績為衡量的考核導向,建立健全工資總額與效益掛鉤浮動機制,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職工。
雖然馬鋼人員分流安置目標順利實現,人力資源優化工作取得明顯進步,但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鋼鐵產業勞動生產率離人均年產鋼1000噸的目標仍有差距,子公司和二級單位機關機構改革及人力資源優化仍任重道遠……可以說,勞動生產率低、人員結構不合理仍是制約馬鋼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必須進一步聚眾力、打好攻堅戰。
茍日新,日日新。一座座曾經的功勛爐機,雖已永久性關停,但它們永遠鐫刻在馬鋼人的記憶中。3年來,馬鋼通過產線改造、工藝優化,使輪軸、板帶、長材三大產品全面邁向高端。在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馬鋼人的步伐必將邁得更快、走得更穩。
(轉自中國冶金報)
- [責任編輯:王可]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