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2018年初,全球重量級別最高、單體最大的人造藍寶石晶體在內蒙古誕生。作為高科技生產領域的重要原材料,人造藍寶石中國制造,將使我國人造寶石生產行業的現狀和國際競爭力悄然發生變化。
2018年12月,全球首條瓷絕緣子自動化生產線在內蒙古啟動調試。用劣質粘土做出比優質粘土密實度更高的產品,是行業內的一次技術革命。
當前,面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引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內蒙古迎難而上,蓄勢待發。
2018年,我區科技投入大幅增長,自治區本級財政安排科技專項支出較上年增長22%。依靠科技創新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在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下,一批關鍵技術難題成功攻克,科技活力進一步迸發。
2018年,全區成交各類技術交易和實現合同總金額同比分別增長66.68%和44.97%;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增長40.4%和53.5%,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2件。
成套高品位稀土精礦清潔冶煉工藝實現產業化,使包鋼每年多收入4億元;雙爐粗銅連續吹煉工藝的成功開發,累計為企業新增產值超過30億元……
今年,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發展壯大現代能源經濟,提高資源型產品附加值和資源型產業綜合競爭力。
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勇立潮頭?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和發達地區相比,內蒙古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小差距,如果通過創新驅動,把傳統產業轉化升級,把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內蒙古可以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大有作為。”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主任池建義說。
這樣的觀點,與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煤炭、化工、冶金等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不謀而合。
池建義坦言,內蒙古每年約有2億張牛羊皮被當作最低端的原材料賣出,如果引進大型的皮革生產加工商,就能充分挖掘它的附加價值。內蒙古煤礦資源非常豐富,如果做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煤炭就會發揮更大的優勢。白云鄂博礦區稀土儲量占全國稀土總儲量的83%以上,居世界第一。稀土元素有豐富的理化性質,通過添加稀土,可以讓銅、鋁、鐵、鎂變成新材料。此外,機器人、手機攝像頭等高科技產品的核心材料就是稀土產品,利用好資源優勢,實現創新發展,稀土產業前景不可限量。
烏海市市委書記史萬鈞表示,烏海正在探索發揮煤焦等傳統產業競爭優勢,促進煤焦產業延伸、拓展、耦合發展,推動能源產品向高端化、終端化方向轉變,促進能源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
“這就要求從頂層設計,把我們的優勢特色產業布局好,制定符合內蒙古自身特點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思路。瞄準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通過創新驅動,著力突破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等制約“瓶頸”,培育壯大一批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包頭市稀土高新區稀土和高新技術產業局局長安四虎說。他建議,要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拉動,真正讓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效益。
筑好興業巢,引來金鳳凰
2018年,由袁隆平主導的耐鹽堿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落戶興安盟,旨在打造了國家級鹽堿地高效利用研究中心、耐鹽堿產業集群創新孵化中心和耐鹽堿試驗示范基地與產業基地。僅2018年,全區就新建13家院士專家工作站,柔性引進13位院士。
人才是第一資源,領先的科技和尖端的人才流向哪里,發展的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就在哪里。
“現有的力量無法滿足科技創新的需求。短期看,我們要結合自身需要組建科技創新人才工作室,柔性引進高端人才。長期看,我們要設立青年科技創新人才項目,剛性培養本地人才,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才能占領人才高地。”池建義說。
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都需要一個好的平臺,筑好興業巢,才能引來金鳳凰。池建義認為,除了政府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強化保障措施,培養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還要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園區為依托,打造一批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突破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難點。
“我們有豐富的資源,還有面向京津冀的區位優勢,完全可以打造一個高端肉蛋奶產業基地,延長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吸引人才和投資聚集。”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和平建議。
目前,我區正在積極推進創新載體、創新平臺建設。自治區科技廳廳長孫俊青介紹,2018年,我區支持赤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霍林郭勒高新區獲批成為自治區高新區,包頭農業科技園區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也在穩步推進。下一步,我區將繼續深化與俄、蒙等“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強與北京、廣東等省市的科技合作,促進先進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資源向內蒙古轉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創新型內蒙古提供科技保障。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
- [責任編輯:gaoyid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