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中美貿易爭端在2018年重塑了世界經濟和金融格局,并可能在未來幾年一直延續下去。
最近的情況可能與2018年5月不一樣,當時雙方就解決貿易摩擦問題幾近達成協議,但美國在最后關頭退出,緊張局勢也隨之爆發。特朗普政府開始對各類中國出口產品征收額外關稅,而中國也做出了針鋒相對的回應。
包括受潛在影響的商品在內,整體上而言,受影響的商品價值可能達到史無前例的6000億美元,這需要我們去思考關稅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糾正經常賬戶失衡,而這正是特朗普的既定目標。
貿易保護主義的代價和風險
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會從多邊角度看待貿易問題,去著重關注一個經濟體與世界其他力量之間的整體平衡。自1976年以來,美國就一直處于整體貿易逆差狀態了。美國的貿易赤字的最高點出現在2006年,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5%,但總體上,平均赤字通常會維持在3%左右的水平。2017年,美國赤字總額達5520億美元,是世界上絕對值最大的赤字。
當一個國家的支出超過其生產時,赤字就會上升,也意味著赤字的基礎主要不是貿易,而是國內儲蓄和投資行為。美國的投資相當于GDP的21%,與發達經濟體22%的平均水平相當,而儲蓄則不到19%,遠低于和美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其他國家。
美國的儲蓄率反映了公共和私營兩種經濟角色的行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低達3%,此后小幅上升至7%,仍遠低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與此同時,公共部門的儲蓄率也達到歷史最低水平。美國在過去50年中僅有5年實現了聯邦預算盈余,而平均赤字自2002年以來一直維持在占GDP比超過4%的水平。2018年,在減稅和軍費增加的情況下,美國赤字額上升了17%,進一步壓低了公共儲蓄。
而美國低儲蓄率的基礎則是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按照法國前財政部長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的廣為人知的說法,美元的主導地位賦予了美國“過高的特權”,因為這允許美國在極少外部限制的情況下為其赤字籌措資金,從國外借入更多資金的同時減少國內儲蓄。
從多邊視角來看,比較明確的一點是,要減少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只有通過結構性改革來解決國內儲蓄與投資之間的不平衡狀況。隨著福利支出超常增長,再加上美國在貿易方面采取的單邊主義行為,這些正考驗著全球對美元的信心,相關改革也變得更加緊迫。
特朗普政府依然罔顧這些經濟現實,還是選擇了雙邊手段,嘗試用對中國出口產品增加關稅的方式來改善美中貿 易 平衡。但如果美國減少了對華進口,那么它只會從其他國家進口更多。正如最新數據顯示,其總體貿易逆差很可能保持不變或變得更大。
更糟糕的是,關稅增加長遠些來看看可能會付出代價。正如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在130多年前所觀察到的那樣,“貿易保護就是在和平時期自己主動去做那些敵人在戰時試圖對我們做的事”。事實上,歷史上高關稅將經濟滑坡拖入嚴重蕭條的案例比比皆是。即便在經濟增長期,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也不僅僅會迫使美國民眾為進口商品支付更多的費用,還會因破壞商業激勵機制和資源分配適當而削減美國的產能。此外關稅增加也難以兌現收益,因為它會滋長特殊利益集團,還會引發關稅報復。
即便如此,面對長遠些來看可能要付出的高昂成本,將關稅作為一種政治工具的做法依然會令人上癮,因為這會使得政府提供出短期內的“甜頭”,而不是去采取更艱難的結構性改革。不過,政客們可以故意對保護主義的風險視而不見,市場卻不會,正如美國股市在2018年10月出現波動時所表明的那樣。
多邊、雙邊貿易主張的博弈
中國則一直堅持在貿易上的多邊主張,也就自然而然會選擇通過結構改革來減少外部失衡狀況。中國與美國的不同之處在于儲蓄過多而支出過少,但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十年間,中國出臺了一系列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并強化社會安全網絡的政策,從而促進了消費,減少了儲蓄。
通過這樣的改革,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在過去十年中從相當于GDP的近10%降到了1%。在2018年前三個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占到了中國GDP增長的近80%,這反映出經濟越來越受國內需求所驅動。通過積極減少外部盈余,中國已經證明自己并非一個重商主義力量,而是一個追求平衡和長期可持續增長的負責任的全球利益相關者。
接下來,中國應繼續推行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通過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為國內外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來推進經濟開放。而這些目標也與實現平衡、可持續增長的愿景緊密相連。當然,中國也遭受著一些認為中國的開放只是些空話的指責。然而,真正的問題其實并非改革承諾兌現乏力,而是行政上的繁文縟節,這在國內也是引發民眾不滿的地方。近期的一些舉措,比如浙江省的“一站式、跑一趟、一張紙”改革,就表明中國正在認真改善面向所有人的商業環境。
不管多邊貿易主張能否在同雙邊貿易主張的博弈中占得上風,從中長期看,這種博弈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多邊主張顯然要比雙邊主張更能有效應對貿易不平衡問題,正如結構性改革是一種比關稅更好的選擇那樣。畢竟,外部失衡問題終究只能通過糾正國內失衡來解決。鑒于中國已經認同接受了這樣的原則,無論美國選擇何種路徑,中國的經濟發展都將變得更為平衡且可持續。
(轉自中國經濟網)
- [責任編輯:王可]
評論內容